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中怎样开发、利用学生的资源

2019-09-10肖祖锋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

肖祖锋

摘要:课堂教学又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所以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学生的错误,错误是每时每刻都可能产生的。

关键词:学生;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重要资源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资源的意义日益凸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何开发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这一巨大的课程资源库呢?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和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开发学生的资源,又合理适时利用学生的资源。

一、让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面对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进行有效调控。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中不断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1、随机应变抓热点,灵活运用动态生成资源。

尽管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已有周全方案,但动态的教学过程仍然常常“节外生枝”。此时,教师不能因为有既定教案而压制学生的思维生成,应该挣脱教案的束缚,适时调整方案,使整堂课能行云流水。

[教学片段]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根长7、5、4厘米的小木条搭三角形,学生开始动手搭建,没想到有人叫了一声“哎呀”,他把5厘米的木条折成了两段,一量,两段长度分别为2.6和2.4厘米。这下糟了,无论他拿哪一段,都没有办法和原来的两根木条拼成三角形,急得他直抓耳朵。其他同学不知情况觉得纳闷:怎么他的三根木条就不能拼成三角形?到底要怎样的三根木条才行?大家产生了疑问,思维状态活跃起来,一时间议论纷纷。几名基础较好的学生便实验其它木条,边做边讨论,思路通向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结论呼之欲出。

2、抛砖引玉,捕捉闪光点,提升生成质量

动态的课堂常出现无法预见的意外,这种“小插曲”中或许就蕴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此时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捕捉闪光点,放大这些动态生成的瞬间,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调整教案,课堂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出示了这样一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让学生去观察各个分数的分母有何特征,这时学生无法把分母分解质因数来观察这不足为奇。但是有的学生却提出:是不是分母是10、100、1000……的约数的最简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其实它就是书上“最简分数的分母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翻版。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培养发现意识,变错为宝

《新课程准标》指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而学生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1、善待错误资源,在纠错中完善认知。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因为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理解、正确对待出错的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心理负担,思维才更活跃,探索和实践劲头就更足。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会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得更好。

2、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利用错误资源、生成课堂精彩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学机智。

例如教学“490÷150”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利用“商的变化规律”去简算,结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490÷150=3……5。

这时,教师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错误”,但没有马上指出他们的错误,也没有加以批评,而是巧妙地设下疑问:“这样做对不对?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学生即刻明白自己必须去验算(利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方能知道其正确与否。结果居然不同!“为什么?”这时,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发现余数“5”原来是对着十位,表示5个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别能力,也可以挖掘出绝妙的教学契机,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过程。

三、发挥学生的“差异资源”,助攻課堂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差异,努力将学生间的差异生成对话,引发交流和反思,从而成为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个人爱好在学习环境中得到积极感受,生成出鲜活灵动的课堂!

一位教师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课上,让同学介绍算理时,出现了好几种情况,但小组介绍的不怎么好。此时,一位女生提问,我觉得他们讲得有点不太清楚,我再给大家解释一遍。

师:你觉得哪个地方他们讲得有点不太清楚,你就问他们哪个问题,让他们解释,考考他们,好吗?

那位女生点点头,“为什么把48、120这两个数加起来?”

生1:因为他们分别用4×12和1×12。(好多同学齐生反对说:“是10×12”)

所以要把两个数的和加起来,才是它们的和。

那位女生: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把2写在十位上?

小组内的那位同学:因为10×2,所以把得到的2写在十位上。

那位女生佩服又很满意地说了声“谢谢”!坐下了。

师:(鼓掌)我这个掌声是给谁的?(学生示意是给那位女生。)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全):明白了。

又如在进行《通分》这一节的教学时,我在出示和比较大小时,让学生在有着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础上,原想让他们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但有的学生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想出了把和化成同分子进行比较,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有一位学生竟然这样比较:比1少,比1少,比接近1,所以>。这时多么宝贵的教学资源啊!这时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及时调整了教案,这节课就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的指导,虽然没按我的原计划进行教学,但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发展,增加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样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知道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的“差异资源”,助攻课堂,使课堂更加饱满。

总之,有效数学的课堂教学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学生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快把我哥带走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赶不走的学生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