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教育导行为先

2019-09-10姚红录

学习与科普 2019年5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

姚红录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使学生学得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通过课堂创新,教师角色的改变,使得课堂上形成的良好品德在社会上得以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目标,激励自己,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品德;教育;导行;为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何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指导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呢?笔者以为,以往的思品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思品课堂教学,一味主张“正确答案”,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因而,在导行教学中尤其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让导行内容接近实际,贴近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意义)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指导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课堂结构、改变教师角色,建开放型教学模式,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

1、突出情感体验,所谓情感体验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通过书本或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情感体验学习是要学习者更多的发挥主动精神,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性活动,以“发现者”的身份浸润在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再度发现的体验中。情感体验学习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这种体验的积累,生成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自主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如在教《帮助残疾人》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观察所在社区残疾人的生活,工作都有哪些困难,让学生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使得同情、帮助残疾人的想法油然而生。课堂上,又通过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述,知道残疾人是我们社会一个组成部分,残疾人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对待残疾人,也表现了一个人的功德水准,使学生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了指导.

2、精心提出问题。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作你的问题”,而“你能适当的应用这些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就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假如你能适当的应用这些问句和提示来问你的学生你就可以用它解决他的问题”。我们认为,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举事例,引学生找答案,找找辩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道德认识,使明理更深入,而且教学更富针对性,得到情感体验,指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3、再现生活原型。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的应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的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剖析,非常乐于参与,也使教育落在了实处。

二、利用作业,多作文章,使课堂上形成的良好品德在社会上得以实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更一步的陶冶

《课程标准》中说:“品德与生活课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的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节日等配合进行”。的确,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产生的行为冲动,除了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课内操作、表演等当堂见“行”外,还必须依靠课前、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巩固,把思品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组织学生走向街头,采取捡、刷、擦等方式投入到爱护公用设施这一活动中来,让学生养成爱护公用设施的好习惯,因此在思品教学中应设立更多的更切和实际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多练,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树立目标,激励学生,培养自信心,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重了用目标激励法对学生进行导行,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提出阶段性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前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引导他们弄清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弄清其危害,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纠正不良行为的动机。然后提出良好的行为目标,鼓励他们,我们根据最近发展期的原则,帮助学生确定自己近期的奋斗目标。要改掉什么毛病,改到什么程度,都要科学合理,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并提出下一个奋斗目标。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利用道德认识,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仅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对于一些道德现象,不能正确的运用道德认识去辨析,为了提高导行的实效,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力和抗腐力,我们还经常运用“对比辨析法”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情况下,针对性的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辨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让学生经过对比分析之后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事例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课本中的素材;二是学生身边的正反事例;三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如《见义勇为》这一课,是要教育学生学习徐洪刚的勇敢精神,但有有些学生对“勇敢”片面理解,错把“冒险”当勇敢。如骑“英雄车”、爬树、玩水等等,还有的把帮同学打架当做“见义勇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设计一些正反事例让学生加以对比,并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结果,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勇敢和莽撞。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發挥的时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挥好导行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得到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得到了实践和证明,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人才。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测评的探索与实践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品德
教育漫画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