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价值
2019-09-10曹茂英
曹茂英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在我国教育行业中语文教学是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能够增加学生的认知力,从而能够推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适当的向学生提出疑问,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分析了课堂提问对小学语文的帮助与价值,笔者根据探究与自身经验给出相应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意见;交流能力;课堂提问
引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提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交流能力,还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使师生交流能加频繁,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气氛也会逐渐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中,虽然都做到了师生交流与提问的工作,但是并不是很频繁,而且有些教师并没有做到随机提问,只是提问学习好的同学,从而导致课堂提问的效果较差。
一、小學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现状
根据实际情况与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是很好。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思维能力而制定,同时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中只是根据自身的教学方式,而不是根据学生课堂的认知状态,并没有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在遇到深奥的问题无法回答并且限制了思维能力。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审的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虽然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够使全部学生读懂,然而却忽视了这样的问题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如果教师经常提出简单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机会。虽然这样能够有效的使课堂气氛得到提高,但是对学生的学生并没有帮助,导致难的问题没有解决只是促进了课堂气氛。最后,有些教师已经设置了对学生有帮助的问题,学生也会随着教师设置的问题而展开思考,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能够配合教师并且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优等生,有些中等生以及后进生根本无法参与回答,如果长时间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应用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课堂提问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我国新课改实行的时间不不长,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从而导致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极少,教师也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长期以来会导致学生厌倦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看做主体,并且要经常与学生互动,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课堂提问的教学方式没有规定也没有系统的方式,但是如果教师合理的使用此方法,仍然会起到高效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花费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认知能力,并设置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春天来了,一群孩子脱掉棉袄,走出家门,奔向田野,寻找春天的足迹”,这个句子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却使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问学生这个句子中一种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指出修辞手法使用的位置,并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利用这样互动的方式学生接受的能力往往比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好很多。最后教师利用奖励小红花的方式,给予回答正确的学生红花的奖励,因为小学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促进那学回答错误的学生在下次提问的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从而带动课堂的气氛。
(二)课堂提问的督促作用
由于小学生有部分贪玩,从而导致上课不听课。然而教师在上课提问的过程中是随机提问,经常会提问到不听课的学生头上,有些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感觉回答不上就很没面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自尊心,督促学生应该适当的玩耍,并且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会提问,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思考课堂教师所留下的问题,从而促进贪玩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激励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是负责传授知识,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去接受知识,形成一种传递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被动,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特长也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长时间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积极的动脑思考问题,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总而言之,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课堂提问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促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对每个学生都提问,不只是提问优秀的学生,应该做到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才能够使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焦维袆. 浅析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J]. 课程教育研究,2018(39):67.
[2]王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