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的雕塑作品特征解析

2019-09-10李雨霏袁建琼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巴洛克

李雨霏 袁建琼

摘要:贝尼尼作为巴洛克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不仅为罗马设计、创造了众多建筑和雕像,也为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本文通过赏析贝尼尼的部分代表作品,结合他的生平,解开他隐藏在雕像中的风格密语。

关键词:贝尼尼(Bernini);雕塑特征;巴洛克

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家、雕塑家,也可以说是一名城市规划师。他设计了大量建筑、教堂、广场、喷泉,以及建筑内部的雕塑、装饰等。贝尼尼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绝妙的结构设计和超凡的创造力使他远远超越了与他同时期的其他雕塑家,并被视为米开朗基罗最合适的继承者。教皇乌尔班八世曾说:贝尼尼,我们的时代拥有你,何其幸运。

一、时代造就的旷世奇才

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带动整个欧洲掀起了抗议罗马天主教会的浪潮,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为回击宗教改革运动,罗马教会鼓励一种新形式的艺术思想形态诞生,希望利用华美的、充满戏剧张力的、热情的艺术风格彰显天主教的伟大,进而蛊惑人心,重新建立起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信任。正如中世纪的哥特式大教堂想以崛起、大胆、绚烂的力量来突出教会的神圣一样,艺术始终保持着服务于宗教和政治的使命,但反过来,宗教和政治又不断推动艺术的进步。在罗马教会的催化下,巴洛克风格由此诞生。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巴洛克风格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和其他多种艺术形式上均有体现。

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贝尼尼正好处于巴洛克风格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在年幼时已经表现出不同于凡人的艺术天赋,良好的家庭环境也为他提供了卓越的学习机会。1606年,贝尼尼跟随父亲从那不勒斯搬到罗马,这位年仅8岁的天才少年很快引起了教皇保罗五世的注意。据说,教皇看到贝尼尼画的一副圣保罗的素描后,惊叹道:他是第二个米开朗基罗!

1624年,26岁的贝尼尼成为了圣彼得大教堂中青銅华盖的设计师。华盖是放在圣彼得陵墓上方的一个巨大帐篷。当时的贝尼尼在建筑领域并没有多少经验,于是他求助于他的竞争对手——弗朗切斯科·博洛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博洛米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巴洛克建筑家,如今他的知名度不及贝尼尼的千分之一,但在当时的罗马,他是与贝尼尼的齐名的艺术大师。正是博洛米尼丰富的建筑经验和创新的建筑技法使贝尼尼的设计得以实现——支撑华盖四根螺旋形的立柱,好像随时可以扭曲变形,极具动感。青铜华盖的成功建造让贝尼尼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全罗马的骄傲,然而在教皇面前,他对博洛米尼的功劳只字未提。这位受过良好教育、外形俊朗、才华横溢的年轻艺术家丝毫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荣耀和名气,这让博洛米尼怨恨至极。

1640年,42岁的贝尼尼设计创作了圣彼得宝座。这是一件公认的充满了戏剧性与爆炸性的作品,宝座上所有的视觉构成元素仿佛是动态的,视觉效果极佳,将天主教至高无上的神权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贝尼尼已经走上了事业的巅峰,名气、财富和地位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圣彼得大教堂带给他荣耀,也将带给他失败。

先是他爱上了自己学徒的妻子康斯坦莎(Constanza),开始了一段不忠之恋,接着贝尼尼发现康斯坦莎与自己的弟弟路易吉(Luigi Bernini)也有奸情。这桩丑闻让罗马人对贝尼尼的人品产生了质疑,但教皇的庇护总是能让他度过危机,不过很快,报应就降临了。1644年,贝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钟楼因高度过高、自身重量过重倒塌,甚至威胁到教堂主殿的地基,贝尼尼不得不为他不切实际的设计理念买单。随后,教皇乌尔班八世离世,贝尼尼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重新建造钟楼的重任落在了博洛米尼肩上,而贝尼尼瞬间从大明星沦落为众人的笑料,他的辉煌人生在钟楼坍塌的那一刻,也跟着一起崩塌了。

但是,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光芒不会被人生中的一个污点所掩盖。贝尼尼在成功的时候累积了大量人脉和资源,即使处于低谷也仍然有人委托他创作。五年后,屹立在维多利亚圣母教堂的雕像《圣特蕾莎的狂喜》 (Ecstasy of Saint Teresa)横空出世,让贝尼尼重回巅峰。

贝尼尼的一生是为重建罗马的一生。他为罗马创作了圣彼得广场、喷泉、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把自己的名字牢牢地铭刻在了这座城市之上。贝尼尼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他那充满戏剧节的人生正如巴洛克风格的特征一样,富有张力和激情,总是能让观赏者惊叹不已。

二、贝尼尼雕塑作品的艺术特征

作为巴洛克艺术的巅峰大师,如今鲜有人会再去评判贝尼尼自负和狂妄,几乎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了他那些惊人的作品上。是什么让他的作品如此具有吸引力呢?

首先,他的雕塑作品有着极强的情节性和戏剧性。收藏于罗马博盖塞博物馆中的数件作品,如《大卫》(David)、 《阿波罗和达芙妮》(Apollo and Daphne) 、《劫掠普洛塞尔皮娜》(Rape of Prosperpina)、 《埃涅阿斯和安喀塞斯》(The Aeneas and Anchises)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作品都取材自希腊神话故事或罗马史诗。贝尼尼总是能抓住故事情节中最扣人心弦、最紧张激烈的一幕,将那一瞬间发生的情节反映在作品中。拿《大卫》来说,紧皱的眉头、咬紧的牙关、身体的每一寸肌肉都在发力,这正是大卫在用弹弓击杀巨人歌利亚的瞬间。尽管雕塑是那一瞬间的定格,但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整个故事情节。大卫的表情也异常生动,据说,贝尼尼在雕刻时总是会拿这一面镜子,时刻模仿人物的面部表情,再进行创作。再看看《劫掠普洛塞尔皮娜》这件作品,冥王强行起少女普洛塞尔皮娜,想娶其为妻,少女试图挣扎却逃不出冥王强有力的臂膀。冥王的双手用力搂住少女的腰部和大腿,手指深深陷入少女光滑的肌肤中,此时的大理石似乎有了肉感和温度,肌肉的凹凸感甚至让人感受到了少女的疼痛和无助。正是这种极具视觉冲击的戏剧张力,赋予了这些雕塑作品超强的感染力,让人过目不忘。

他的雕塑作品具有世俗化体现。贝尼尼为情人康斯坦莎创作的半身像格外迷人,她嘴唇微张,欲望呼之欲出,她神情挑逗,衣领半开,酥胸袒露,显得性感、活泼又有一丝不安分。这样的作品与同时期的严肃和刻板的半身像相比,自然与众不同。再看看《圣特蕾莎的狂喜》这件作品。特蕾莎是来自西班牙的一位虔诚的修女,患有癫痫,每次发病时都会产生幻觉,她觉得自己的幻觉是因为她能看到神迹。作品正是表现特蕾莎产生幻觉的景象。她头部后仰,眼睛半闭,脸色苍白,呈现出昏迷的状态,微张的双唇像是在呻吟,手脚瘫软地下垂,整个身体似乎漂浮在空中;手持金箭的小天使露出神秘的微笑,金箭直指特蕾莎的胸脯,似乎有所暗示。贝尼尼用女性性高潮的方式来表达圣特蕾莎的灵魂与基督合二为一。特蕾莎记录的是自己对神的爱,然而贝尼尼却以凡尘之爱将其体现,这种世俗化的演绎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突出人类的欲望和追求,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结语

贝尼尼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将雕塑、建筑和绘画融合完美在一起,开创了极具个人色彩、夸张的、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手法,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在西方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冯娅芳.贝尼尼:雕塑界的奇才[J].西部皮革.2018,No.24(期): 139

[2]胡晓鸣、曹金.浅谈西方近代艺术中的巴洛克艺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No.23(期): 116-117

作者简介:

李雨霏,女,1988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史。

袁建琼,女,198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史。

猜你喜欢

巴洛克
华丽巴洛克/莹润光泽
浅谈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室内装饰设计比较研究
读《金瓶梅》,窥中法美食审美氛围与饮食方式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miumiu艳遇巴洛克
巴洛克之涂绘风格探究
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巴赫复调作品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激情 宁静 唯美
巴洛克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