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及优化对策
2019-09-10郭琳
一、引言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想的不断深化,广大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积极吸收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开展了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但校企合作仍然面临着重要的困境,如何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走出困境,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成本高
校企合作期间,企业会安排专业的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派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指导和教学,因此企业增加了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实习实训期间,企业要承担学生带来的材料损失和产品质量风险。如果企业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校企合作没有相对激励性政策作为保障,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没有获得利润。久而久之,企业的积极性容易受挫,易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导致校企双方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合作,对学生的培养实质意义不明显,甚至部分企业还会提前终止合作项目。
2.合作的体制机制问题
校企合作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和院校双方的需求,才能更好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作用。然而,在目前我国实行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之中,存在利益冲突、难以找到平衡点的现象比比皆是。对院校而言,最为重要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对企业而言,往往追求的是力求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情况之中,部分企业往往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对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对想要合作的院校热情不大,通常只有索求合作能够发挥作用。而发生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无法确保, 需要耗费大量成本的同时不能保证能够获取人才, 这也制约其进一步与院校进行更好的交流。
3.校企合作中跨区域合作较少
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已初见雏形,在人才培养上也有了初步的成效。但在跨区域的校企合作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主要是因为跨区域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跨区域的校企合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目前在这些方面都比较缺乏,这就导致跨区域的校企合作较少。校企合作没有立足于全局,缺乏统筹性和前瞻性,在配套设施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这就导致跨地域的校企合作工作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和引导,即使形成了跨区域的校企合作形式,也很难维持比较长远的合作发展关系。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化措施
1.创建资源共享合作模式
学校拥有大量的资源,包括生产设备、生产场地和人员。通常购买生产设备来建立实训室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了解真实的生产环境,并没有真正发挥出生产、教学、实训的使用价值,造成一些价格不菲的设备长时间闲置。而闲置的实训场所和生产设备恰恰是企业最需要的因素,所以共享学校资源是很多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校中厂”的建立是校企合作最直接的一种形式。
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建“校中厂”的方式将生产场所引进学校, 能更好的应用闲置的实训场所和生产设备。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实习实训和在业余时间进入车间上岗学习,更好了解真实的生产环境,提高实践技能,也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时企业的优秀员工也走上讲台, 结合自身经历, 将实践知识融入课本之中, 便于学生们更好更快的吸收掌握。学校通过“校中厂”更方便地将实践融入理论之中,也可以产生一定效益。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生产场所和生产设备的大量成本投入,同时也可以获得较为廉价的劳动力。
2.构建利益驱动机制
互信互认是合作的前提,互惠互利是合作的动力,共生共存是合作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构建利益驱动机制是指利益各相关方从维护各自利益出发,构建对组织外部环境中各种经济现象及其变动的反应方式和组织中不同成员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影响方式,使其为共同达到相关利益而形成的内外动力系统。就校企合作各利益相关者而言,为了达到各方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人才培养过程和认同的合格人才,政府、企业、学校、师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彼此相互促成的内外动力。这种利益内外动力来自各利益相关者的外在实际需求, 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的内在诉求。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直接利益诉求,明确各自职责、权限及利益,各自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共同人才培养。
3. 实现跨区域校企合作
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跨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也是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方向。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内部和外部机制的障碍已经成为目前最大的阻碍因素,这就需要突破这些限制因素,全面发挥人力资源这些要素的活力,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加强深度合作。另外需要将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打破地域限制, 政府应该在其中充当平台,积极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为不同地域之间的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除此之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教育合作的加深,高职院校中的职业教育工作已经逐渐朝着国际合作的形式发展,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是目前最重要的合作形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参与校企合作中,最好能够和国内外比较知名的企业实现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全面合作机制, 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提供比较好的资源平台。
结语
深化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生命线, 通过创建资源共享合作模式、构建利益驱动机制、实现跨区域校企合作等有效体系, 构建良好校企合作生态系统,是未来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职业型人才、创建创新型社会、规范各利益行为、实现和谐发展和有效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陈伟.利益共同体视角下深化校企合作的机制与路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
[2]魏启广.校企合作育人困境与突围策略分析[J].职业,2018.10.
[3]王晓丽,王祖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现代商业,2019.2.
[4]张友.从企业角度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學报,2019.2.
[5]龙梦晴, 吴蓓, 唐琳.论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高教探索, 2017 (09) .
课题项目:湖南教育规划“十三五”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课题编号:XJK17CZY080,主持人: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