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几点认识
2019-09-10赵成金
摘要:笔者认为乡村要实现产业兴旺,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科學制定产业规划;二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三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四是创新经济组织形式;五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等。
关键词:规划;主体;土改;支农;经济组织形式;党建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兴旺,没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是一句空话。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前提。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生产力的进步,就没有农民的持久、深层、源头的富裕,也就没有农村发展、改善、变美的根本支撑。那么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作先导
一些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跟风市场,市场热门什么就发展什么,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存在较大的隐患。“产业兴旺”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作先导。科学编制乡村产业规划必须做到:一要明确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总目标要求。二要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包括有利条件和劣势因素的分析论证。要有对重点任务、阶段目标等目标任务分解计划。三要有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完成目标任务的行动方案和保障措施。四要坚持多规合一。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县(市、区)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相衔接,不能各搞各的,更不能相互矛盾,否则也难以真正落地。五要与当地主导产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干劲
农民群众既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建设主体,也是受益主体。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首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主动意识。向农民群众深入宣传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使其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乡村“产业兴旺”既是建设主体,也是受益主体。以此激发出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其次制定完善制度保障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如:建立农民参与村级事务协商决策的制度确保农民参与权;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公示制度,确保农民知情权;建立项目、资金分配和使用等监督的制度,确保农民的监督权等。再次培训引导提升农民主体素质。通过教育培训、典型引导、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素质,提升农民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和受益主体的能力。
三、深化改革创新制度添动力
乡村“产业兴旺”要坚持改革创新,既要深化改革,也要创新体制机制,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培育、激发和强化乡村“产业兴旺”新动能,重点要在农户承包地制度、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财政与金融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1、推进农户承包地制度改革创新。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盘活农户承包地资源,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承包地依法有序流转。要进一步明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权的关系,充分维护农村集体对承包地发包、调整、监督、收回等各项权能,保障其有效履行承包地集体所有人职责,提高集体在农户承包地流转上的话语权。要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登记发证,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真正落地。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2、推进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改革创新。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涉农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二三产业。充分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通过适当的改造发展养老产业和精品民宿,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度假或养老,发展康养产业。对那些撤并搬迁后的村庄原址,除保留一部分农业设施用房或开发民宿等乡村旅游用途外,可因地制宜对农民原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土地取得的用地指标通过市场化出让取得的出让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发展。
3、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农技推广由行政服务体制向社会化服务体制转变,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元主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投资、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整合和统筹协调各种支农政策措施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农业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改变财政支持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推广项目给予支持,推多少付多少服务费,这样既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以本事论英雄”,不管是农技推广人员,还是合作社或是种养殖大户,或是农民“土专家”,都可以参与到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来。
4、推进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探索财政撬动金融支农新模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带动金融投资,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建立风险保障资金,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吸引带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制定鼓励更多的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向乡村“产业兴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三农”产品、拓展“三农”业务,促进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
四、创新经济组织形式提效率
农民经济组织建设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维护农民利益的保障。农民经济组织建设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家庭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是由农业特点和家庭特点所共同决定的。农业劳动对象的生命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性质决定了农业劳动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而家庭特点恰好与农业生产特点相吻合,决定了家庭是土地产出效率最高、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农业经营方式,只要农业生产特点不变,农业经营的家庭方式就不会发生变化。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
2.鼓励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单位。实际上就是扩大规模的农户,其特点在于保留了农户经营全部优势的同时可以克服小农户的某些劣势。家庭农场模式既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农业的潜力。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理想组织形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抱成一团,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为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作者简介:赵成金(1965-),男,安徽省濉溪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三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