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对教育的影响研究
2019-09-10张秋
张秋
摘要: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20世纪时成为一种主流思潮,本文从实用主义的定义、几种主要观点和重要的代表人物入手,分析实用主义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实用主义;现实;经验;哲学
一、实用主义的定义
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关注行动是否能带来某种实际的效果,也就是关注直接的效用、利益,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这是实用主义的官方定义,而顾名思义,实用主义核心在于“实用”,是指一個物品,一件事情对人们来说有何用途,意义何在?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要从事与教育相关的行业,他可能会去选择上课程论、教育论、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而体育课、金融课、艺术课这些与教育无关的课程对他来说就没有价值,甚至没有意义。
所以,实用主义在乎的是实际经验,看重最终的结果和产生的意义,至于过程怎样,原则如何,使用了什么方法,都不用去在意和关注。
二、实用主义的主要观点
1.真理论
真理不同于数学公式、客观真理等自然公理,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对于平时经验的解释。所谓“有用即是真理”便是由此而生,如果能够用一些话、一些事物来解释或者证明经验是对我们有用的,这些话,这些事物就是真理,无论这些话、这些事物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客观依据。
最常见的说法就是迷信,比如一个儿童高烧不退,药物和冰块丝毫不起作用,民间就会采用“跳大神”的迷信做法,而且儿童确确实实退热了。“跳大神”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客观依据,但是治好了儿童的发热现象,所以在实用主义的观点里,这种迷信可以被称为“真理”。
2.忠于事实
这个观点类似于“真理论”,既不否认神学,又承认进化论的观点,甚至一并保留宗教信仰,只要某些观念能够证明其对具体生活的具体价值,即承认它是真实的。
3.经验论
经验论认为人的直接现实价值来源于经验本身,理论只是一种对结果的猜测和推断,并不能给人们带去什么实用性的意义。而过程、原则和方法也不重要,这些都是获得结果的工具,最终结果才是主要的,成功或者失败,对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都要归功于经验。
三、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
1.詹姆士
詹姆士有一本举世名著《实用主义》,詹姆士在书里阐释了实用主义的意义,被认为是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因为里面有符合美国人的大部分行动准则。
实用主义的方法主要是一个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否则,争论就无尽无休,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日心说和地心说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在思考这些问题是,实际上要考虑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实际效果,争论双方必定持有不同的意见,对我们来说哪个意见更具有影响和意义,那么这个意见就是事实。
同样,行为准则上,哪种准则更能适应社会,对社会生活有意义,哪种准则就应该被遵守,这就是詹姆士实用主义的现实意义。
2.杜威
“如果我在提出科学作为一种知识的特性时,彻底地用‘技术’代替‘工具论’,我就有可能避免大量的误解。”
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忠实代表,他不仅将实用主义应用于现实生活,还将实用主义融入到教育当中。杜威极力批判和反对当时美国的教育,提出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应该在实践中实施,社会即学校,教育即生活。不跟生活联系起来的教育,是“花架子”;不能教会儿童怎样生活的教育,是无用的教育。
可见,杜威认为实用主义应该教会人们适应社会的本领,即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用。
3.胡适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被列强欺凌,却无人敢于反抗,腐朽的制度仍在荼毒国人的心灵。在这前后,实用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杜威来华讲学,胡适作为新思想新青年的代表人物很快接受了杜威的思想,他认识到只有废除旧的科举制度,建立新的适合新中国的教育制度,只有废除封建思想,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才能强大祖国,胡适从思想和文化领域激发人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摒弃毫无用途的封建思想,实用主义在我国掀起高潮。
四、实用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即学校,教育即生活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用主义,就是对人们有用的事物,思想、学习、教育,无论从哪个方面,最终的指向都应该是“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健全的人,所以教育者在教育儿童时,就应该创设真实的社会环境,把学校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社会,按照社会中的准则和方式教育儿童,使之在学校里就能体验社会生活,把教育直接当成未来的生活一样接受。
2.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为了使儿童适应社会,首先要教会儿童生活的一系列经验,获得经验的直接方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实践。
杜威认为实用主义应该教会人们适应社会的本领,所以他提倡“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一边体会一边学习,学到的经验就能直接应用于生活。
这也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自助实践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
前文所说实用主义要能够解决“争论双方的矛盾”、理论只是一种对结果的猜测,可见,理论本身并不会产生什么意义。所以教育中特别提倡理论联系实践。将书本上空泛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事实,看这些理论能否产生有意义的结果?是怎样产生的?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在“联系实际”时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念祖.教育学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拉里·希克曼.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