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学说开去
2019-09-10段兴文
段兴文
继孔子之后,孟子的思想算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文言文中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这篇文章议论结构明显,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典型,是学生理解及写作议论文的极佳范例。因此,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能力培养、思维训练、语文素养提升的绝佳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四项本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割裂了读与写的密切联系,常常各自为战。基于此,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课具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这样思考:要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为学生创设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诸方面既得到锻炼,又使其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于是我进行了很有创意的读写结合设计: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作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我确定的“核心问题”是:探究“人和”与“道”的关系。同时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動。
活动一:一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运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翻译课文上,我打破传统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按给定句式说话的方式,既翻译了课文,又感知了课文内容,既培养了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为下一个活动作了铺垫。
活动二:再读课文,探究关系。这一环节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探究。这个活动设计对学生的能力、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能力、思维进行更有含金量的训练。学生在活动中,既有自主,又有合作,更有探究,其各种能力训练,如文本解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诸多听说读写的能力所受到的锻炼不言而喻。同时这一环节更为下一个活动中的写作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三:三读课文,我抒我见。这个活动,我围绕“核心问题”及本文的特点,设计“读写结合”的写作训练:写作内容上与本课密切相关,写作形式上又是模仿文本的结构,这样的写既是对读的检验,又引领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更好地促进了读,这样读与写就结合起来了。因为学生对议论文还不能透彻地理解,更别说写作议论文了,为了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我又结合文本结构加以具体指导。这种“读写结合”的设计,不但以读带写,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思想可表达,而且以写促读,使学生在构思、选材、组句、炼字等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从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我所教的班级经过二年多的语文学习,学生熟悉老师的教学特色,老师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状况。经过长期的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不但习惯了这样的课堂新常态,而且写作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学生们大多数思维活跃,表达欲、表现欲均比较强烈。
从教学效果看,这节课学生的“生命”状态得到了彰显。无论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无论成果展示,还是观点交锋;无论是学生的听课状态,还是他们参与的热情,师生都表现得很享受。这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高的,参与面是广的,对文本的解读是深的,孩子们真正走进了文本,通过触摸语言来解读文本,真正把课上出了了语文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是文言文,但我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法,尝试创新的文言文学习方式:一是“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熟悉课文,培养语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二是以理解带翻译,用翻译促理解;三是自主——探究——合作,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四是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由形式而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文言教学课型还是颇具成效,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