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

2019-09-10曹汇雪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制度

曹汇雪

摘要:在民办高校,班导师和辅导员都是培养学生的中坚力量,是大学校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班导师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存在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制度不合理、内容分工不明确,大部分工作由辅导员独自承担等现象。本文对高校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分析,列举在制度实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对班导师制度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校;班导师;辅导员;制度

为了满足国内社会大环境的需求,大众对大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高校在近年把研究生导师的模式改良后运用到了本科生以及专科生的大学教育中,称之为班导师制。班导师由各个学院、系别的专职老师担任,一个班级至少配备一名班导师,主要负责提供与专业相关、创新创业等的专业知识帮助。然而,高校班导师制还没有在国内兴起很长时间,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人就3年辅导员工作为例,分析目前班导师与辅导员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班导师与辅导员的基本职责

(一)班导师的主要职责

在大多数的大学,班导师一般由学院的专职老师担任。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包括创新创业比赛的指导、考研专业辅导、传播行业最新的趋势,对每学期班上同学成绩进行分析,了解班级学生专业知识的薄弱点并给出解决措施。参与到班级同学的专业活动中去,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更加的热爱和了解。

(二)辅导员的主要职责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学生的在校安全,了解学生的去向,并与学生家长有一定的联络。除了安全,辅导员也有自己的行政工作,包括学生信息档案的收集管理、奖助优贷的评定、征兵入伍工作、学生团体组织的管理以及上课管理等等。内容较多较琐碎,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学生专业方面力所能及的问题解答。

二、国内班导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班导师由专职老师或科任老师担任,一般为一个班配置一个班导师。大致的比例在1:20-1:50之间。除了需要给班级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指导外,还要负责上好自己的课程,另外学校还有论文及科研任务。教育部规定,学生与高校辅导员的比例不低于1:200,但由于近年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大部分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已经超过200名。除了要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日常管理外,还要负责一些自己的行政类工作,学院安排的任务。班导师与辅导员各自忙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沟通。另外,在学校,班导师由教务处管理,辅导员由学生工作处管理,体系不同,管理方式不一,在相互沟通交流上也会出现一些难度。

三、班导师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所做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界限不清

虽然每年的班导师职责与辅导员职责都会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在文件中要求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同时包括学生不及格学分的清理、选课的指导及考研指导等。按班导师制度的规定,有关专业的事情应该为班导师职责,但却和辅导员工作规定有相重合之处。以本人所在系部为例,要求班导师除日常的专业辅导外,还应注重学生心理家庭情况的变化,并做好每月的学生谈心谈话工作。虽然对工作结果没有辅导员要求严格,但同样也出现了两者工作内容想同的弊端。这不利用班导师与辅导员发挥各自所长的初衷,也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导师与辅导员地位不对等造成考核难以评定

在一般的民办高校,班导师招聘时要求学历为研究生或者教授及以上职称,辅导员招聘多为本科生。在公办院校,班导师为博士或者博士后,并且多有出国留学经历,辅导员为研究生即可。招聘难度的差异,造成了学校可以接受辅导员大量离职,却难以承受多位任课老师的离开。班导师分属于教务处,辅导员为学生工作处管理,虽然在年中、年终考评时,学生工作处会对班导师工作打分,但比重较轻,也因为关系到班导师的职称评定,基本所有考评人员都会慎重考虑打分结果。这些都造成在执行班导师制时出现难考评、考评不真实等,并且在考评时把对班导师工作最了解的辅导员意见排除在外也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

(三)班导师没有主动服务学生专业知识的意识

班导师有个特殊的现象,无需坐班制度。大多数班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后或者没有自己的课程时,基本不会出现在学校里面。而在校时,也基本在忙于自己的教学任务。在学生遇到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时,大多会选择求助自己的辅导员或者校外的培训老师,很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的科任老师。相比于辅导员被要求住校,班导师的时间更加的自由,所以课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会很少。比如早晚自习,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本应是辅导英语及自由练习计算机的最好时机,很少有班导师会选择留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辅导,所以当学生遇到专业知识而不能解决时,会产生挫败感,进而对专业知识更加的抗拒。

四、如何改善班导师制度的一些建议

(一)明确划分班导师与辅导员职责,提升合作意识

分清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与班导师职责。把学生的管理与专业课程分开。在制定班导师与辅导员职责时,需选取各方代表,阐述自己对上一学年职责划分的建议,不能只是由教务处及各部门领导直接规定工作职责。并且切实划分开学生日常管理和专业知识管理,把学生帮扶、谈心谈话问题从班导师工作中移除,减轻班导师工作负担。减少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的指导工作,包括创新创业工作、论文指导、考研指导等,使班导师与辅导员各司其职,发挥自己所长,不出现“两头忙”的现象。

(二)改善班导师的考评制度

班导师制度考核一定要严格准确,与评级相挂钩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能真是反应也会变成弊端。在班导师工作考评时,辅导员必须参与其中,并且提高比例。考评材料不应当只限制于纸质版纪录,也应提供照片或新闻材料。比如参與班级建设时,留有图片材料存档。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后,让学生匿名填写辅导反馈单,切实的反应班导师的工作内容,直观的展现班导师的工作好坏。并且把这些都归纳于班导师每个月的评级支撑材料之中,变成平时的常规性工作。

五、结语

班导师与辅导员的岗位都是不可缺少的,良好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对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过关的大学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建立完善的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是目前大学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一定要重视问题,提供两者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发展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金慧玲.浅析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教育机制的建立[J].科教论坛,2017(11):19-20.

[2]何福超.专业教师兼任班导师工作体会[J].教师·学生,2017(27):208-209.

[3]王芳.基于焦点解决模式的高职学院班导师工作探析[J].模式探索,2018,3(5):80-81.

[4]谭翀,李兴有.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6(33):106-107.

[5]赫璐,张莹.高职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32):37-38.

[6]廖燕丽.高校班导师工作实践问题与对策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28):98-102.

猜你喜欢

辅导员高校制度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