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体育院校“一体四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10张文才何敏学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体育

张文才 何敏学

摘 要 促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当前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其历史必要性、现实必需性和未来必然性。在分析吉林体育学院开展“一体四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的基础上,提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创建全面灵活的评价体系、完善社会实习模式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 地方体育院校;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6-0060-04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地方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吉林省在建立应用型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选取9所地方本科高校作为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确定4个二级学院和20个专业(集群)为学校部分转型试点部门,其中吉林体育学院运动健康服务学院名列其中[1]。吉林体育学院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及专业技术优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目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勇于创新和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取得一定效果。

一、地方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运动参与度提高,民众更加注重寻求科学的、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职业特点的健身活动方式,当今人们健身活动由过去单一的身体锻炼转变为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身心保健锻炼方法。这种全社会高品质的健身热潮所带来的繁荣体育市场需求,为体育院校学生创造了巨大商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地方体育院校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专项技能特长,在大力推广全民健身、民众健身意识明显提高的大好形势下,许多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健身俱乐部或全民健身中心创办运动技能培训班或做兼职健身教练,他们的运动技能专长是当前社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激励因素,同时也满足了体育健身市场对科学健身技能指导的现实需求[2]。因此,在地方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精神,运用创新的思路开展创业活动,在发挥自身学业优势和技能特长的基础上,在创造与进取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地方体育院校开展“一体四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面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时代变革,吉林体育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体育院校学生的专项技能特长为落脚点,紧密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理念和实践内涵,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构建逻辑关联、相互衔接、深度融合的“一体四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主体: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建设为主体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学校管理的顶层设计入手,全面规划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本校专业优势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系统地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出台了《关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林体育学院大学生创新学时(学分)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吉林体育学院本科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成绩评定暂行办法》,从制度层面深入贯彻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中,明确提出以体育为优势和特色,主动适应体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社会以及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具有双创素质的应用型体育人才。校内各部门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从党政建设、思政教育、社团活动、党员培训、培养方案、教研课题、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等各个教育环节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观念深入人心、政策落实到位、实践技能不断提升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局面。尤其是在教师理论建设方面,通过国内外名校访学、教育培训、教学论坛和企业进修等形式,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完善教师的创新教育理论体系、丰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双创”教育师资。

(二)第一课堂:构建“创新创业素质模型”课程体系

学校注重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教育实训类课程体系,形成知识、技能和实践三位一体的素质模型框架。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实践、创新思维训练、就业指导等公共必修课程,在全校各专业开设,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创新创业思维方式。专业类课程设置遵循“专项技能+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实现运动专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无缝链接。如“运动训练管理与创新创业”“体育运动健康与创新创业”“体适能训练与创新创业”“体育创新创业方法”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与体育专项有关的创新创业信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部驱动力[3]。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是针对具有强烈创新热情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的选项提高课程,帮助学生在实训教育过程中全方位、系统化、专业性地提升实践能力。如“体育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创业训练”等课程;开设创业之星软件模拟课程、BizSim企业竞爭模拟软件、课堂模拟创业实训课程、体育创新创业设计竞赛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三)第二课堂:开展系列讲堂、基层品牌等校内社团活动

第二课堂是依据第一课堂相关教学内容拓展的校内课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质、激发学生实践动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是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学校将《道德讲堂》《体院大讲堂》《博士大讲堂》等系列讲堂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按照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了《体院大讲堂实施方案》《吉林体育学院道德讲堂建设方案》《吉林体育学院本科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成绩评定暂行办法》,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顺利实施。校团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如“挑战杯”体育创业计划大赛、“三下乡”社会调查实践、“创新创业创优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探索出一条“项目化管理、课题式运作”的第二课堂教育新模式。校学工处打造了“阳光下成长,和谐中生活”“六位一体,共建共赢”“青马工程勇实践,践行三创育英才”等多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层品牌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出多名创新创业十佳大学生优秀人才[4]。

(四)第三课堂:创建“三位一体”校外教学实训平台

大学生校外实训活动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三课堂,它着眼于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育过程,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发展学生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学校曾组织大学生多次参加大型体育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如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2017年长春国际马拉松、2018年长春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会的会务管理、赛事营销、志愿者服务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签定104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亲身体验体育市场的现实需求、寻找创业商机、强化创业意识,缩短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除此之外,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学生的专项技能特长,利用企业、健身俱乐部、全民健身中心、社区体育服务等社会资源,搭建起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学生实习中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销售或管理工作,形成学习、服务、创收三结合的互惠双赢局面,学校学生毕业后不用接受岗前实习与培训,直接满足新的工作岗位要求,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建立赛会、基地、企业三位一体的校外教学实训平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路、拓宽了创新视野、积累了创业经验、提高了创业能力,真正达到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的目的。

(五)第四课堂: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课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线上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途径。自201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由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为主任,学校各院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工作委员会,指定校团委教师专人负责学生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活动,探索和总结出“中心+项目”和“课题+团队”的网络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中心+项目”就是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产业园等扶持项目,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引导、科创指南、疑难解答等服务,指导学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项目、在模拟创业的过程中撰写创业方案、在论证答辩后给予资金支持和项目奖励,目前取得显著的科创成效。“课题+团队”模式指通过组建学生科创团队,合作申报科创课题或为企业提供体育产业网络技术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培养与创收相并重的开放式网络众创空间,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创业项目课题中积累网络创业经验和提高网络创业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三、地方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建议

(一)面向未来: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高等体育教育应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积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和办学指导思想,实现从技能传承教育观向综合素质教育观转变。帮助学生按照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规律来学习,用追求卓越的品质引导创新和创业全过程,通过强化实践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学生的运动专项技能特长,使知识的能量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二)依托教师:打造高素质“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

地方体育院校中既能从事体育理论教学又能教授专项运动技能以及指导学生体育社会服务工作的体育教师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培养具有双创精神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必须要转变体育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积极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在人才引进方面,要秉持学历、职称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淡化“唯博士”的硬性规定,要求体育教师不但有体育教育素养,还要有丰富的体育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师管理方面,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在职称评聘、绩效分配和年度考核等方面出台管理政策,制定“双师型”教师工作保障条例,确保教师有时间参加进修培训、体育赛事实践、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创业指导工作。在职后培训方面,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到境内外高校和企业实习,掌握体育产业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强化教师创新素养和创业指导能力,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等考核形式全面提高“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三)抓住重点: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构建符合体育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推进地方体育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因素。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特别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构建学科课程体系、活动课程体系、隐性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第一,学科课程体系是既注重文化基础培养又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即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和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三类学科课程。第二,活动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在原有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还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等。第三,隐性课程体系对学生发展起着影响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要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处理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展示创新、创业先进队伍形象,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四)优化考评:创建全面灵活的评价体系

地方体育院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弹性制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是否科学、实效做出准确判断。第一,通过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督导评价教师、用人单位评价学校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的教育评价体系。第二,在完善评价体系过程中,要照顾到不同教育层次与教育部门,从理论知识评价、教学体制评价、社会实践评价、第二课堂评价、学生社团评价、创业成果评价等多个层次建立评价指标。第三,建立弹性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地方体育院校可以在不降低学业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学分制、专业改选制、创新学分制、免修参考制等灵活的学业管理制度,为学生创造宽松、舒适的教学管理制度,化解学生学习与创业的现实矛盾,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五)重在实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习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习活动着眼于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育过程,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5],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最有效的锻炼机会。第一,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开拓学生视野。体育院校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赛会管理、赛事营销、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拓展學生的视野与眼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二,投入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体育专业大学生要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体育指导服务,利用课余时间担任全民健身体育指导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亲身体验体育市场的现实需求、寻找创业商机、强化创业意识,缩短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第三,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构筑“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地方体育院校社会实践活动要依托学生专项技能,充分利用企业、健身俱乐部、全民健身中心、社区服务场所等社会资源,搭建起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销售或管理工作,形成学习、服务、创收“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参 考 文 献

[1]关于对拟确定的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名单进行公示通知[EB/OL].(2015-11-16)[2019-04-13].http://www.jletv.cn/2015/1116 /4831.shtml.

[2]刘娜,李在军.地方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27-30.

[3]陈晓红,刘国权,胡春华,等.地方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3):67-70.

[4]赵志军,夏丹.“三创”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吉林体育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7(9):31-36.

[5]徐宗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8(7):79-80.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