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学
2019-09-10雷姣姣
雷姣姣
摘要:通过基本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也重点强调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思维发展的重点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维训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根据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谈一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培养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虽然较为简单,但也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很多知识也是需要经过严格周密的论证才能被推断得出,推理知识的过程就是针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效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形象思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学习意识或者是学习体系,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学生对这些知识是否感兴趣。而且兴趣对于智力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培养和开发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比较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进入学校,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唯独对于学习可能比较陌生。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在开学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数学学习的乐趣,不断向学生展示数学学习的魅力,以此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以及现实生活情境都是十分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也容易被学生接收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把学生感兴趣的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景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于该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索心理,在主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思维能力。
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计算题教学为例,面对枯燥的数字之间的加减乘除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无法提起较强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渗透融入生活场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们进行学习。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超市物品及价目表,让学生们将想要买的物品放入自己的“购物车”里,随后对所需要的钱数进行计算。同时教师也可以用购物的方式,为学生们提问题。如,“老师想要买一个笔记本需要5元,一个手提袋需要23元,一本书需要50元,那么老师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们听到问题后,也会帮助教师进行计算。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就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100以内的加法运算,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三、引导学生实践,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在幼儿阶段就学过,每个人有两大财富,一个是我们的大脑,一个就是我们的双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还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的重视。动手实践也是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动手实践,通过认识人民币的不同组合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用卡纸制作代币,将卡纸简称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然后为卡纸标上面值,当做道具,学习人民币的组合方法。随后,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商品的价格,让学生们用手中的“钱币”组合支付。如,一个书包的价格是53.5元,学生们在组合时,大部分会选择一张50元,三张1元,一张5角。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一种组合方式,有聪明的学生会使用两张20元和一张10元代替50元,也有的会用5张10元代替50元,通过不断进行替换联系,学生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灵活。
四、建立知识链接,巩固思维发展
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小学数学知识具备更加严密的逻辑体系。往往必须学完其中一部分知识才能在进行下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即某些旧知识一般是某些新知识的学习基础,而这一部分新知识则是之前学过知识的延伸与深入。因此在進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用之前的学习过程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为新内容的学习做铺垫,既是对原有知识的一次巩固与复习,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熟悉地开展新知识的学习。而且,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与链接,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系统的思维能力,建立更加完整的思维体系。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数的组成”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将之前学过的数字进行拆分,从而得到两个新的数字,这样既能够巩固知识,也能为后面加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选择话题进行导入“数字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可以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如果一个数组够大,它就能分出成千上万个数”。学生们听到都很好奇,这时教师可以举例子:1可以分成1和0,1+0=1,而2则可以分为1和1或者0和2,数字越大,能分的就越多。这样学生们就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数字的分拆组合。
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他们不善于自己主动发现问题,也不善于独立完成完整的思维过程,大部分学生还是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传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示范以及指正来帮助学生不断形成和获得相对完善的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且所提问的问题都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趣味性。趣味性与学生是否能全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关系紧密;探索性则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相关的内容时,出现3+3=3=9和4+4+4+4=16这样的等式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示“算式中,加数的个数和加数为什么一样呢?”教师的一句话,就会引起学生们的思考,有的学生会很快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且能够根据算式进行仿写,如5+5+5+5+5=25,这时,教师再引入乘法这个概念,学生们就会对乘法的含义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在不断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总结: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凌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7(4):228.
[2]郭俊.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华少年,2017(19):131.
[3]叶小贤.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课堂评价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