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的思想
2019-09-10李朦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所尊崇的是一种逍遥的人生态度,他喜欢自由无拘无束,不慕名利,同时还非常注重养生之道,做人做事不偏不倚顺其自然,让我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的人很是羡慕啊。他的“逍遥处世”学说给后代留下的印象挺深刻的!他还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这个观点主张万物齐一,他认为世上的东西都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同时他还觉得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一观点的辩证法思想挺强的。庄子老先生的一生挺苦的,但是吧,他的思想却没有因此而变得“穷困潦倒”,相反的,他崇尚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记录下来并展现给大家,庄子老先生的思想在那个动荡喧嚣的时代里映射出一片祥和而又安宁的大好世界,虽然有消极避世、颓废的一面,但他崇尚“自然”和尊崇“天道”的思想的积极一面仍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前进……
一、庄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我觉得是“无用之用”。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晚期,政治制度极端混乱,礼乐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仅凭一己之力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显然是不现实的,庄子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故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完全转向了适己的方向。然而想在当时的那种社会中做到明哲保身似乎是不可能的,为此他要做到“无用”,然而他的这种无用实则是最大的有用。通过这种“无用”,他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激荡的社会中保全自己。我想全书也正是围绕这点展开,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无用”,又哪来他的逍遥,他的齐物,他的养生呢?无用乃最大的用处啊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二、庄子思想朴素的辩证关系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李朦(1971.11-),男,汉族,辽宁丹东人,副教授,音乐专业基础教学工作,教学课程有MIDI教学、艺术概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