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9-09-10余秋
余秋
摘要:目前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很多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就让新课标的素养教学无法实施,同时也降低了教学效益。经过分析,学生不愿意进行主动学习的原因,主要就是缺乏兴趣需要,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背诵课文和认识字词,学生感觉乏味,所以在教学中就不主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改变这种情况,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到学习中,并对学生做出情感引导,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益,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优势;问题;应用策略
前言:在当前的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中,树立了生本教育理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锻炼,在知识的获取中养成核心素养。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然而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需要应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可以融入语文教学中,为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保障,促进教学效益提升。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受到兴趣和情感的激发,进行主动性的学习[1]。从而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能得到素养与个人品质的提升,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虽然情境教学法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应用,降低应用的效果。
(一)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所以在应用情境教学方法时,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这样情境的创设就不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2]。
(二)缺乏教学引导
教师在对情境教学理解上还有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应用过程汇总,缺乏教学引导。在教学中创设了教学情境,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没有后续的引导教学,这明显与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符,学生不能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及时的改正,从教育理念上做出转变,以彻底改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情况,使学生可以融入情境之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树立新时代教育理念
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全面发展、生本教育、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出理念的转变,摒弃传统教育中的硬性教学,从而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健康发展和知识成长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变情境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树立,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喜好,让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从而就可以保证情境教学的有效开展,为素养教学提供保障。
(二)创设合理情境
情境教学的应用需要创设合理情境,保证学生能够收到情境的影响,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向,进一步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发展。而合理情境的创设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兴趣可以驱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例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的情境创设,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大峡谷的视频和图片,以此来作为教学情境。学生在观看中可以感受到大峡谷的风景特点,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结合情境进行课文的理解,有效实现了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学习引导。通过合理情境的创设,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能够让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文学习当中,也就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设计情境问题
情境教学的应用不是在设计情境之后就结束了,还需要教师借助情境对学生兴趣和情感激发的机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出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方法,可以进行自主阅读,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教学是需要教授学生知识内容的,所以教师就需要在情境教学中设计教学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中,在情境创设之后或者过程中,可以设计关于课文理解的问题,比如,“大峡谷的特点是什么?”“描写的顺序是什么?”“在写作结构和手法上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为学习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在其中能够有效获得知识,完成对课文的自主学习。
(四)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素养培养和德育教育,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感受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此過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全面发展。情境教学可以引发学生情感与课文的共鸣,也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在其中做好对学生的引导,以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可以得到思想观念的升华。比如,在《颐和园》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体会传统园林文化,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近代历史中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园林的破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阅读,可以让情境教学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结论: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并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获得深度的知识理解,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性、脱离教学内容的情况,但是这些问题都可以有效的去解决,让情境教学发挥出全效的作用。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要转变思想,创设合理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学习,引导学生探究阅读,这样教学质量也就得到了提升,学生从中可以逐渐养成语文核心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金艳.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242.
[2]吴海霞.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95.
[3]王立娟.创设情境教学,提升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