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本科院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9-09-10彭小平罗倩倩李刚
彭小平 罗倩倩 李刚
摘要:强调了《通信原理》课程的重要性,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以及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通信原理》課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了解决《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通信原理;教学
一、通信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和特点
《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当前诸多院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之一,因此,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通信原理》课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扮演着“桥梁”的角色[1]。该课程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等课程为基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移动通信、无线通信、通信网络、现代交换技术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地方本科院校中,《通信原理》课程在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通信原理》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基础性、逻辑性、系统性及综合性较强,理论与实践性强,内容多而抽象,数学公式多且复杂、数学推导多且繁琐、数学基础要求高等特点,且学时有限,加之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也不理想,学生数学功底差,专业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因此,使得许多学生感觉《通信原理》课程难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特别是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感觉难以融会贯通,轻车熟驾[1]。
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院院校纷纷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压缩理论课时,降低理论教学要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也应该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讲授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来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然而,《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抽象的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困难和矛盾。首先,《通信原理》课程教学面临课时大量减少和课程内容丰富的矛盾;其次,信号与系统、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等先修课程没有学好,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再,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最后,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学风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生迷失方向、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应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因此,选用适合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通信原理》教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樊昌信教授和曹志刚教授编写的传统经典教材,虽然对于理论知识的阐述全面而深刻,但不适用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常,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其定位,依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用简明的《通信原理》教材,这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简提炼,突出了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3],降低了数学要求,简化数学推导,直接给出公式和结论,强调概念、原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应用。清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意义、鲜活的生活实例,以及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和现实意义,这些方面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困惑,学生不知这些知识的来源,为什么是这个结论或公式?不能很好地理解它们,感到很突然、很无奈,甚至认为是无道理的。学生不知道这些公式或结论的来龙去脉,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些公式或结论,而不是其他的公式或结论,也造成学生难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因此,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通信原理》课程的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公式,授课时还是应该尽量给与必要的推导,比如窄带随机过程中的几个结论,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部分等,并且还要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板书时学生会和老师一起动脑,一步一步推导出相关的结论和公式,学生最后会感觉到这些结论和公式像是自己推导出来一样,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有条理,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推导这些重要的必须推导的公式和结论时,特别是数学推导过程较复杂的部分,重点要强调其推导思路,提醒学生抓住关键的地方,不要费时过多[4],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推导,对纯数学问题也不要过于关注和纠缠,学生不清楚或忘记了数学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复习,否则,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感到疲劳、枯燥乏味,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反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在结论和公式推导过程中慎用PPT,能够不用就尽量不要用PPT演示,不要因为节省时间、赶任务而采用,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介绍了自己的一点教学体会和感想,也愿与各位同仁交流,以期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曹丽娜,张艳玲,王勇超.《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案例——数字调制的教学策略[J].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8):176.
[2]陈艳,钱叶旺,徐华结,等.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池州学院学报,2013,(6):141.
[3]万莉莉,周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通信原理》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9):154.
[4]雷宏江,雷维嘉,徐鹏.通信原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23):100.
作者简介:
彭小平,男,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
罗倩倩,女,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
李刚,男,湖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