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
2019-09-10孙利平
孙利平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嚣植入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起搏舉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采用健康教育不仅提高起搏器植入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后,还提高了满意度,有着积极的护理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起搏器植入;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6-0172-01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用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功能障碍。随着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如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抗房颤起搏器、抗心力衰竭起搏器、生理性心脏起搏器、除颤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起搏器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不断拓宽,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采用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起搏器植入的患者90例进行分析,其中房室传导阻滞70例,窦性停博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心动过缓2例,阿斯综合症1例,心律失常8例。植入单腔起搏器16例,双腔起搏器74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例,其中男13例,女32例,年龄48~89岁;对照组45例,女23例,男22例,年龄29~87岁。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术前做好皮肤准备,心电监护时电极片贴在肩膀或上臂三角肌(避开手术区),练习床上排便,做好术前宣教及心理护理。术后去枕平卧位,术侧上肢制动,沙袋压迫止血8-24小时(观察切口出血、渗血情况而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2.2研究组: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
①做好术前宣教,使患者情绪稳定。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采取有效的沟通,如口头宣教,健康处方,卡片,多媒体等宣教方式,消除疑虑和顾忌,对术后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向患者介绍术前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术前晚应保证充足睡眠,控制好血压及血糖。手术当日进食不易过饱,去介入导管室前嘱其排便。②术后教育: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防止电极脱位。嘱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切口,避免外部刺激影响切口的愈合。术后应卧床3天,床头不应高于30°,3天后可取半卧位,一周后可下床轻微活动,避免肺部并发症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护士应主动帮助患者做适宜的活动,以免发生压疮等并发症。⑧饮食指导:术后回病房即可进食水,以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为主。适当进食高蛋白等丰富的食物。④日常生活指导:禁止术侧上肢和肩部过度外展,上举,持重物。术后1个月术侧上肢应少活动。要保持的皮肤切口处清洁干燥,避免对起搏器植入部位的撞击。教会患者自测脉搏不少于2次。⑤环境的指导:避免在强磁场和高电压的环境下生活,如核磁共振、变电站,电磁炉、高压设备以及磁铁等。手机禁止放在植入起搏器一侧的口袋,通话时应在对侧接听。⑥康复指导:重视术后随访工作,以了解起搏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一般无不适情况下术后1月,3月和6月各复查一次,以后每12个月随访一次,至起搏器预计寿命前一年改3月一次,术后一个月内睡眠时应采取平卧或健侧卧位,严禁术侧卧位。外出时要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并随身携带药物,以预防起搏器失灵,若出现头晕、晕厥、胸闷、心悸或自测脉膊低于起搏器植入时,立即就医,及时对起搏器的参数做必要的调整,保证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因其他疾病住院,应告知医生永久起搏器植入史,以便进行医源性的预防措施,同时防止外力撞击,以免影响起搏器的功能。生活中注意适当锻炼,戒烟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结果
研究结果详见下表。
3讨论
患者由于缺乏对心脏永久起搏器的相关专业知识,往往在手术前后都有恐惧不安的表现。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和术后宣教,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同时还可协助医生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随访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对于起搏器植入的病人,起搏器会与病人终身相随,必须进行起搏器的相关知识教育,使病人了解心脏起搏器的基本知识,使患者自我监测意识增强,掌握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有益于社会和家庭,同时减轻了医院的压力。综上所述,研究组提高了起搏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提高了满意度,有着积极的护理意义,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