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例研究报告
2019-09-10凌峰
凌峰
摘 要:科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初中阶段的教师在科学这一课程的教学上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却不是非常明显。
关键词:科学;初中生;初中教师
一、课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课例研究背景
目前阶段我校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整体学习水平存在着较大提升空间。
(二)课例研究的意义
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对身边科学现象的认知和深层理解并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
二、课例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例的研究目标
通过课本课例的研究,旨在改变学生学习科学这一课程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搭建起适合我校学生科学学习的学习体系
(2)改变我校长期坚持的传统科学教学方式
(3)提出高效学习,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的方式和经验
2、课例研究内容
(1)前期阶段找个别学生单独谈话以及在全班范围内实行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在学习科学这一门课程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从中分析归纳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搜寻阅览课外相关材料和学习理论,建构出科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三、课例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初中二年级(1)班,针对该班级科学教师吴老师所带的学生平均分较低,学生之间科学分数分化明显的现象,从提升学生科学学习水平入手进而提高班级总体科学平均分,缩小学生之间的科学分数差距。
2、研究方法:(一)教材分析法: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前,首先对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归纳书中的知识点,调整书本知识的排列顺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前后的学习进度变化情况进行搜集和归纳,从而用事实论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真的可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二)观察法:在教师讲课时,也需要实时观察课堂上學生的听课状态,并对这些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记录和总结,从而更有助于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任务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为教师以后进行回顾式教学和反刍式教学提供良好的准备条件。
(三)行为研究法:课例分析研究是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教授情况而定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因素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研究方案,从而做到与案例分析与实际情况的密切结合。
四、课例研究过程
(一)选取课例: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
(二)具体过程:1、设计课:教师根据这一章节的课本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计划,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选择几名学生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课堂设计方案,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个过程在有时间保证的前提下,可以重复多次实施,不断听取不同学生的意见,最终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无限趋近于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
2、第一阶段 执教者:吴老师
(1)听课群体:我校初中二年级(1)班学生
(2)旁听群体:学校的其他几位老师
(3)议课及反思:议课过程在教师执教科学课程结束以后展开,参与的教师人员除了吴老师本人以外还有其他几位学校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由议课教师吴老师率先发言,根据实时的上课进度和自己上课前规划的教学进度相对比,并从中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整个课堂在上课期间的气氛效果,再由学校其他几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上课状态和自习在课堂上的真实感受,把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想法提出,和其他老师一起交流,在这些环节进行完成以后,由吴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概括这堂课上的理想之处与不足,为以后教学提供可参考的范例。并且吴老师把议课过程中提出来的建议和看法进行整理,对第一阶段使用的上课教案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从而制作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新教案。
3、第二阶段
(1)由吴老师再次执教本章节的课程,并且按照原来的模式,请学校其他几位老师旁听课程
(2)议课及反思:议课及反思同样也在教师执教结束以后进行,由吴老师自己主持,并且率先发表对这堂课的上课感受,主要侧重“课堂上的表现相对于第一阶段的教学是有所提高还是在原地踏步,第一阶段的教学短板在第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弥补,在第二教学阶段中是否又发现了新的教学问题”这些方面,之后再由其他旁听老师轮流发表自己在课上时间的观察和感悟,再次针对第二阶段的教学过程提出意见和看法。
4、第三阶段
(1)吴老师执教展示课程,学校内部的其他老师和领导以及上级教育部门的教育人士进行旁听
(2)议课及反思:吴老师在结课以后例行教学讨论交流会,分析这一次展示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再由旁听的教师和上级资深教育人士对课程效果提出意见和点评,从而为以后的科学教学活动提出发展策略。
五、课例研究成果预期
1、课例分析报告
2、科学教学实施方案
3、教学实例、听课议课、课后总结和反思的过程性的资料与文档
4、课程实时影像资料
六、课例研究的时间跨度
1、2019.05.01:教师认真阅读科学教材第五章的内容,并且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案
2、2019.05.04-10: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方案,规划出一次设计课,并且组织在课上教学时需要的稿件和资料。
3、2019.05.13:教师实施第一阶段的科学授课过程
4、2019.05.15:教师开展第二阶段的科学授课过程
5、2019.05.17:教师开展第三阶段的科学授课过程
七、课例研究成果
纵观三次授课过程,在吴老师第一次开展授课时,其本课任务完成的并不顺利,这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学生的基础素养较差不能够准确理解第四章中植物的茎与物质吸收的相关问题、课堂上学生的专注程度不高,不能够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教师也存在着教学环节松散、课堂上放手度不够、PPT制作的动画元素使用较少,课堂板书的陈列部分没有形成非常严谨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问题,而在第二次的授课过程中,讲课的整体效果是有所好转的,教师更加注意把内容知识讲解的通俗易懂,解决了学生基础素养不高的问题,同时教师加强了班级课堂纪律管理,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专注程度等等,在這三次的授课中,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教师的教学工作一次比一次进步,直到第三次教课时,书本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体系清晰显现,课堂的教学环节也更为流畅,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师生之间彼此的配合逐渐默契。
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总体而言趋于良好,能够清晰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策略与方法,比如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自己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在生活中亲身动手实践等等,从而提高了学生科学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
八、课题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的科学教学用语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2、教师教学方式侧重亲力亲为,尚未把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的部分放权给学生;
3、课件的选择和课上习题的指定需要认真考虑,最好可以体现出新时代的科学学科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黄鹏飞.基于培养“理性思维”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附录之“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课例评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05):32-35.
[2].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省学科带头人专项规划课题开题会议暨关键课课例实验研究基地学校授牌仪式在昌举行[J].小学教学研究,2018(28):97.
[3]吴思友.课例研究,教师小课题研究的主要范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