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策略浅探
2019-09-10李恩惠
李恩惠
摘 要:学生是语文课外阅读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课外阅读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切阅读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应充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和潜能,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着,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放在首要位置,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精心设计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导读提示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然而现状却是:在很大部分学生心里,课内学习已经是很痛苦、很迫不得已的事情了,更别提课后的主动学习、主动阅读了。所以,尽管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多看课外书,增大阅读量,很多孩子却是阳奉阴违,不情不愿。这种不甘不愿的心态,根源在于学生对课外阅读无兴趣无激情。黑格尔说:“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这里的激情,就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教师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忽视了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学生主體地位的落实。
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教育家们早就发现,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自主活动才能实现。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课外阅读的动力,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么大的阅读量,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要求将变成一纸空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些表述,同样适用于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足以说明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应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主体作用,落实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现以指导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和《三国演义》为例,浅探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课例一:《安徒生童话》课外阅读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人手一张阅读“导读提示”:
每天选一个以上自己喜欢的故事仔细阅读,也可按目录顺序依次每天读一个或两个故事。
静下心来,美美地读这个故事,在脑海中把文字变成图画,放电影似地读故事。
读到自己有感触的地方,放慢速度静静地想想,再读读。
读完这个故事,默默地想想自己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听,对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交流读书的感受。
学生读完整本书后,发给“阅读后导学提示”:
1、读了这么多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选印象最深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和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角色进行排练,将这个故事在班上进行汇报演出,评选“最佳表演奖”“最佳语言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最佳道具奖”。
2、再搜集安徒生的其他著作,认真阅读。
课例二:《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阅读这部小说,对孩子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大有帮助。
阅读中“导读提示”:
按顺序仔细读每个章节,在脑海中把文字变成图画,放电影似地读故事,力争每天读两个章节以上。
读到自己有感触的地方,放慢速度静静地想想,再读读。
读完这个故事,想想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情节是哪一段?找出来,再读读,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概括,也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比如:在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或小标题的形式写出他做了什么事让你敬佩,你敬佩他什么?
把当天看的故事和想法与家人交流。
学生读完整本书后,根据“阅读后导学提示”进行成果展示:
1、全班举行“群英聚会”展示,由每组推选出的“最佳选手”代表本组参赛,评出“阅读之星”。
2、引导总结:刚刚同学们的发言令老师震撼,能够如此侃侃而谈定是在课下认真阅读了,那么就把你们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引导提炼总结课外阅读方法:
整体——理清故事情节;
细节——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读中——边读边思读出、写出自己的感悟;
读后——与他人交流)
3、向同学们推荐其他感兴趣的书籍,经过挑选后进行新一轮的课外阅读。
从上面两个指导课外阅读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学生主体作用的落实,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摒弃“学生不行,学生做什么都离不开我”的观念,不要老是生怕孩子读不懂不会读,老是不敢放手,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讲,你会发现孩子们会有惊人的表现。
二、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作用的重中之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运用一切手段多渠道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兴趣的激发贯穿于课外阅读的全过程,使学生爱读、乐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三、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能总揽课外阅读全程的导读提纲,以此指导学生展开自读自悟、互助学习,既抛弃琐碎的无效或低效的干涉,又不能对课外阅读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要将整个课外阅读置于可控范围之内,让学生在导读提纲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
四、导读提纲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知道从何入手,要有方法指导。
五、要将自读自悟与同伴互助、家人互动、教师点拨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外阅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要注重课外阅读时间上的连续性,不能随意中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时间上对学生课外阅读作出要求,促使学生养成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七、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和导读提纲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征,年级低点的多选择童话、浅显的诗歌等,高年级学生可选择合适的小说进行阅读;低年级孩子要求侧重放在看、想、说、演上,高年级的学生要求既要动口又要动手,写写批注、感受、读后感、议论文等。
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体作用是要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学生积极的自主的身心参与的课外阅读活动,将是无效或是低效的课外阅读。所以,从落实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角度出发,注重观念的转变,导读方法的指导,给予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保障,注重独立自主、家长参与、生生互助、生生对话、生师对话,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深思的问题。
相信通过小学阶段多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