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住房变迁看祖国发展

2019-09-10周光新

老友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丰城宜春大院

周光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祖国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老百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而住房条件的大大改善更是让老百姓刻骨铭心。

1958年,因家境贫困,读了两年初中就被迫休学在家务农的我,有幸被丰城耐火材料厂招收进厂成为一名工人,从而由农村走进工厂,由农民变为工人。命运的改变让我兴奋不已。由于当时招收工人较多,厂里无法提供足够的正规宿舍,新工人只能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居住,二十几个人一间,床是分上下铺的,虽然人多混杂,互有干扰,但比起在农村三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还是要宽松舒服。

1959年9月,我突然接到厂领导调我到江西省总工会宜春专区办事处的口头通知。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至今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去宜春报到的当天,正逢国庆10周年。那天出发时,厂部派了一条小船把我送到丰城大码头,上岸后我直奔丰城火车站,然后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到达宜春。由于地委、行署刚从南昌迁到宜春,各直属单位的宿舍相当紧张,我只能在本单位打字室一角搭上一张单人木板床,算是自己的住处。

20世纪60年代初,地委办公大楼和院内宿舍相继竣工,分散在各地办公的单位和人员陆续搬进大院,此时我也分到了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从二十几个人一间的工棚到打字室,再到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当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1968年,我要结婚了,承蒙领导关照,单位又给解决了一间12平方米的单间房,不仅配发了一张双人绷子床,还有脸盆架、箱架、两斗桌、小饭桌和方凳等,这是当年机关干部结婚成家的基本配置。小小的房间虽然被塞得满满当当,但毕竟有了完全属于我们夫妻俩的幸福小窝,倒也住得宁静舒适。

1969年,我爱人要生小孩了,根据实际困难,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组又帮我争取到两家合住的套房,一共三间,我得了两间。虽然没有客厅、饭厅和阳台,而且卫生间是两个单元共用,但我的两间房面积有近30平方米,比之前的单间房增加了一倍多,拥挤缓解了,生活也方便多了。

更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室管理组实施地委关于改善机关干部住房条件的民生工程,将我们原来的厨房、卫生间改造成饭厅兼客厅,另外重建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家里基本形成了三室一厅一厨一卫一阳台的格局。此时,与我合住的那家人也搬走了,我家成了独门独户,这应该是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完整住房。

20世纪90年代初,行署搬到原袁州饭店办公,为此宜春行署机关事务管理局组建了行政科,全权负责行署大院办公区和生活区的管理服务工作。基于领导的信任,我被任命为该局行政科首任科长。為了工作方便,我又从地委大院搬进了行署新建的宿舍大楼,面积100多平方米,属钢混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独立构成,不仅有前后两个阳台,底层还有个大大的储藏室。这在当时来讲是很完美的。尤其是经过短短几年的绿化升级之后,居住环境大为改观,简直成了花园式的院落,绿草如茵,树木成林,有沁人心脾的花香,有婉转清脆的鸟鸣,加上地理位置在秀江河畔,站在窗前极目远眺,宜春八大景之一的状元洲尽收眼底。

我这辈子的住房从无居—有居—宜居—优居的经历,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令我倍感欣慰。住房的变迁,虽然是老百姓生活改善的一个小小缩影,但折射出的是祖国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生活如此幸福,需要倍加珍惜和爱护,不负美好时代。

猜你喜欢

丰城宜春大院
椭圆焦点三角形中的幂平均不等式及其应用
“幸福大院”可以有
宜春我的家
浅析丰城话与樟树话的语音差异
宜春两条高速公路2019年底前将开工建设
宜春
江西丰城电厂坍塌,安全事故何时休?!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崔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