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2019-09-10赵丽
赵丽
【摘 要】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基本理念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现就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主要从语言交流、倾听的互动交流和肢体语言的交流等方面给予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言交流;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34-0165-02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途径之一[1]。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技巧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笔者体会有如下几点。
1 重视第一节课的交流
第一节课是学生对学科认识的起点。那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要上好第一节课,首先要利用“第一节课”的契机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本校是一所市示范高中,近两年由于生源不济,入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许多学生认为进到这所学校可能就快到学海生涯的尽头了,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首先使学生明白:本校的毕业生也能考上大学。基础不好不是问题,关键是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然后,可以举出一些成功毕业生的例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鼓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介绍学习本学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才是如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最后,要告诉学生:放下以前的包袱,从现在开始大家都一樣。教师并不注重入校的成绩,最关注的是哪个学生经过三年的努力,能不断取得进步,为自己赢得喝彩!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强的鼓动性。
2 重视提问交流的技巧
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2]。另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努力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本。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提问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促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针对知识点提问,与教学知识点无关的内容尽量少涉及,否则会冲淡主题,影响效果。集答式发问如果问得好,同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提问启发价值不大,所以不宜多用。设问用得巧妙,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
最后,要强调的是问题语言的准备是一名教师应重视的事,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反映着教师教学的功底、知识的深广和修养水平。注意用语的科学性,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性,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钻教材,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
如在“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节的教学中,有以下问题提出:
①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的条件下,种群又是怎样增长的?你能否预测它的变化?(在讲完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情况之后提出)
②家鼠繁殖力极强,善于打洞,偷吃粮食,传播疾病危害极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控制家鼠数量?(集答式提问)
其中,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是有基础的,因为之前刚刚学习过“J”型曲线,已经了解过“J”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增长率等的变化情况。尤其是细致的分析过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做了铺垫。以此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思维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则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是很好的课堂气氛调节剂,同时,学生思维活跃,对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很好的效果。
1.3 “沉默”的交流——倾听
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很冗长,是打断他还是让他继续?如果生硬地打断,可能使学生泄气,会认为出错了、出丑了,而影响整节课的学习热情。所以,课堂教学需要倾听,并且结束后要给予评价:对好的部分要鼓励,对不足之处要提出改正。倾听不是单纯地等待学生展示自己,而是为了创造一种“理解、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倾听的交流过程中提升了自信心,同时也展示了对教师的认同与尊敬[3]。
2 肢体语言的交流方面
有时候,课堂加入肢体语言的交流更能调节课堂气氛。如学习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时,笔者将自己的左手(胳膊)比喻成氨基,右手(胳膊)比喻成羧基,两条腿比喻成氢原子,头面部比喻成R基,躯干部分就是这些基团共同连接着的碳原子。并且强调:人与人最主要的区别就是面部特征,氨基酸的种类也是根据R基确定的。这样,学生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就有了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接下来,学习过氨基酸脱水缩合后,找几个学生代表不同种类的多个氨基酸,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好的地方给予鼓励,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要及时纠正。最后,引导全班同学发现规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条肽链时,肽键数=脱水数=总的氨基酸数-1。这样,很重要的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师生互动强、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大增,从而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好。
总之,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的方法有许多,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体会、多反思。
【参考文献】
[1]周卫勇.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国彦.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7(8).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