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能动性
2019-09-10张王晓
张王晓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客体难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在于是否能发挥主体对客体的引导,使其引申出能动属性。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使我们对客体观念的僵化,只能把客体主体化,然后从主体概念中引申能动性,这样对问题的解决虽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解决思政教育主客体难题,也要对客体内涵的多重揭示,并且把能动性植入其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思政教育,首先就要从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开始,主客体问题的争论多年,学术界的在客体是否具有能动性的回答中,似乎在客体本身找不出答案,只能依赖主体引申出客体的能动性,也就是在客体不经过转化是找不到能动性的。而笔者认为,学者们对客体主体性、双主体说等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解决问题有借鉴意义,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集中在客体是人的本质问题上思考,也就是说客体是人,人本身就具有能动的属性。
一、思政教育主客体问题的争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两部分构成,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础概念的研究是一个学科进步的关键,我们不是在教育的大范畴之下去理解主客体,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对概念,也就是说这对概念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不使用主客体概念,不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而是讨论受教育者的特性,那我们很容易把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加进去,我们就可以说“受教育者有能动性“就可以了,而不会引起逻辑上的矛盾和争议,但是我们已经普遍的使用了主客体的概念,所以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不能完全等同于主客体,而只是主客体一对的要素,这样的话只能通过主客体的关系上来确认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了,所以,到问题的最后就转化为教育客体的能动性问题了。
在通常的理解中,主体是活动的发起者和继承者,是主动的一方,而客体是承受着和接受者,是受动或被动的一方,因而主体有主动性,即主动性或能动性,而客体则具有客体性,即被动型或受动性。[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难题的哲学求解{J}.教学与研究,2016.p2]依照这样的发展,客体一直处于被动的,所以能动性在客体中无法表现出来,但客体性的理解似乎只能与能动无关,这样处理问题的时候只能从主体性中寻找出路了。
二、在客体中需找答案,教育客体本身具有能动性
客体。什么是客体?教育客体的内涵有许多争论,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以人为客体”和“以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等因素为客体”,而笔者认为,把教育客体作用于教育环境等要素,充其量只能是低级,或低层次的教育活动。所以笔者认为客体是与人相关的,但,单个的人并不是教育客体,这个范畴太笼统,也不完全正确。笔者比较赞同的客体的定义为:客体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主体时间活动指向的对象。[ 赵野田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J}.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P2]教育客体应该是抽象的,并不是物质本体,而是精神或者思想,人类的物质特征是相对恒定的,而思想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是很活跃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客体不应该是物质的本体,而是抽象的精神或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树立起来并实践,自然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从主体中找答案,教育客体主体化的能有动性引导
主体,什么是主体?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是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显然主体作为主导方具有能动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是什么?学术界的争论主要包括第一是单一主体说:邹学荣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和机构组成的系统。第二是双主体说,有两个观点,一种是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另一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符合哲学认识论上的关于主体的界定。第三种是多重主体说。无论怎么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我们都能得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特征。
经过许多学者的论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争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是关于主客体转化,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尽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但是,经过长期的的影响,主体也会被动的收到客体的影响,这个意义上说,客体就具有了主体性。前者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后者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转化为被动的客体。
第二种观点就是“主客体双角色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过程的结果,第一是施教过程,二是受教过程。前面来说,教育者是主体,是主动方具有能动性,受教育者是客体,是受动的一方;而从后者来说,受教育者是主体,他们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因而具有能动性。
第三个观点是“双主体说”或“主体际说”,张耀灿对主客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如下界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两层关系。[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他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并不是对象性的关系,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也是主体。
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问题解决
根据以上的两种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简单的去解决客体能动性的安顿问题。
首先,我们要承认,先前学者们对客体能动性的探索是有意义的。在主体性中找答案固然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但是其转化的过程对其他问题的解决上有借鉴的意义。当然,在这个问题中,我们要承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只能承认一方是教育主体,另一方是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在研究过程要以教育者和收教育者这一对要素,研究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要立足的首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以,采用双主体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其次,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其自身的能动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为的影响,实质上就是在影响人的思想,而思想作为意识的属性本质是不变的,它具有主动性。所以,传统意义上局限于课堂内部或直接教育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最后,我們在确定客体具有能动性的观点,并不排斥和否定“主客体转化说”、“主客体双角色说“和双主体说”等 ,他们有其自身的理论贡献,我们要在这些理论的研究中划定范围。不要太过着急的去把一个概念转化成另一个形式去理解他,而是要在自身的条件下,立足于本质的理解下去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身能动性的挖掘,借鉴于学者们的其他方式的解读,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使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有更加精准、丰富、具体的理解,与时俱进,加入时代性的内涵。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主客体的内涵,更加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难题的哲学求解{J}。教学与研究,2016
[2]赵野田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J}.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王明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能动性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本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