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游戏课程初探
2019-09-10杨新忠
杨新忠
摘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游戏课程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游戏课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教学阶段的一门组成科目,对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重視起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全面的探索和优化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的创新游戏课程在课堂的教法运用,不断的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教学效能,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现状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能够激发游戏动机,发展游戏思维,培育游戏精神。综合与实践课型丰富,其中的游戏型活动具有自主性、游戏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深受学生喜爱。
目前,不少教师对游戏型综合与实践理解肤浅、教学机械死板,导致教学游戏实践并未充分实现其真实的教育价值。并且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泰山版小学教材中游戏型内容分量明显不足,儿童味儿相对缺乏,缺少“童玩”气息,容易挫伤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在目前的综合实践游戏课程中,教师的游戏方式单一僵化,合作性、竞争性、富有思考性的游戏相对较少。以低年级游戏活动为例,常见的游戏多为开火车、闯关等,游戏组织方式机械僵化,缺乏创新,致使游戏型综合与实践活动异化为麻木地操作、实验,削弱了游戏的教育意义;三是游戏衔接呈现阶段断层现象。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之一,对培养儿童的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重要价值。例如,以积木为教具的游戏活动,在幼儿园阶段偏重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到了小学阶段,积木的运用已经不见踪影,呈现出阶段性断层现象。如何实施幼小衔接,让积木之类的玩具进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实现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衔接与转换,值得教育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思索。
二、创新游戏课程教学,提升综合实践教学效能
(一)以教学准备为前提
备课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精准化、扎实化的备课工作可以加深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刻感知,不断的增强教师的教学本领,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例如《有趣的七巧板》就是一节典型的游戏型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活动时,可以安排富有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拼一拼,拼出不同的图形;活动二:试一试,拼出不同的小动物;活动三:想一想,怎样创造你喜欢的图形或物体;活动四:说一说,结合自己的创作编出一则有意义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游戏劲儿十足。
其次,实验也是一种富有意味的游戏活动。如在教学综合实践课“球的反弹高度”时,球的反弹游戏贯穿整节课,实验过程充满挑战与刺激,教学节奏也随之此起彼伏,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弛有度。
(二)以合作学习为依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是以活动和实践为主题的学科,有其特殊性,因材,教师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单一口授的教学方式,积极的采用自由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前,在小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构建“游戏型”活动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精选游戏活动内容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在泰山版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课程安排有七巧板、算24点等,游戏活动较为丰富。在自主开发游戏资源方面,研究数的奇偶性时,可以设计掷骰子游戏,探索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玩猜拳游戏时,可以先研究两人玩“石头剪刀布”游戏,再研究三人玩“石头剪刀布”游戏,探索规则的制定及其公平性;还有九宫格、一笔画等都可以作为游戏活动的内容。
教学游戏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游戏任务直接影响着游戏内容,精彩的游戏内容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适宜于游戏型课程的教学任务与内容无统一标准,它要求教师结合教材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促进生活经验的积累,丰富游戏的教育教学意蕴。
(三)以游戏秩序为准则
教学游戏的组织不是靠教师的组织性语言和额外的强行规定,而是依赖游戏规则。在教学游戏中,游戏规则一般可分为三种:角色行为规则、内容和玩法规则、竞赛性规则。游戏型综合与实践课程可以通过设计交叉性的游戏规则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例如:算24点游戏,有这样几项不同的规则。
规则一:内容规则
(1)4个人,每人一副扑克牌,抽去其中的J\Q\K和大王、小王;(2)每人出一张牌,用牌上的4个数列出算式。每个数只用1次(把A当作1);(3)算出24。
规则二:组内比赛规则
(1)每4人一组,算一算,谁先算得24,谁就赢;(2)看谁的方法又对又快。
规则三:小小擂台赛规则
(1)每组各推派一名高手上台参赛,先抽签选出4人进行第一轮比赛,获胜者为擂主;再由擂主“点兵点将”,从其余的人员中确定第二轮参赛人员;(2)谁先算出得数24谁获胜,获胜者把这次大家打出的4??牌全部都收过来,就算自己赢得4张牌;(3)在规定时间内谁得的牌最多,谁就获得胜利。
几类不同的游戏规则贯穿于整个活动,学生因规则而全身投入,因规则而共享挑战的快乐,因规则而使活动张弛有度、课堂生态和谐平衡,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巧用规则的活动中得以激活。
(四)以多元评价为重点
当实践活动进行完毕后,需要教师积极的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来不断的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积极的提出改进的方向,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更好的前进和提升。
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与游戏脱节,尤其是一、二年级的考评,考查题型单一,内容缺少情趣,这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极不相适,而游戏化测试或可改变这一现状。如“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故事、童话等活动中自主扮演角色,活化体验;鼓励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开展互评;把比积分、争星榜等游戏化元素有机渗入,激励学生游戏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结语:
游戏型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产生灵动的思维,走向自由的发展。面对小学教学中游戏内容、游戏方式、游戏思维、游戏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明晓游戏在“综合与实践”中的地位,以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游戏精神推进深度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建军.简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20.
[2]阮琼弘. 活动理论视野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段春艳.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