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管窥
2019-09-10曹思哲田文静
曹思哲 田文静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在2003年实验版课标的基础上总结十年课改经验,借鉴外国语言教学的优秀成果修订而成的。其中,高中必修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本文对这一任务群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教学对策,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标准;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学科总目标,以语文素养为学科构成要素,以若干学习任务群为学习载体。”[1] “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是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两个关键表述。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载体的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层次: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三个任务群贯穿始终。必修除这三个任务群外还有语言、文学、思辨性文本、实用性四个方面的任务。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中有汉字汉语、中国传统文化、革命传统作品、中國现当代、外国文学和学术等六方面内容,这六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被分为选择性必修六个任务群和选修六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任务群一般冠以“研习”而选修任务群一般冠以“研讨”,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选择性必修课比选修课要求层次要低。新课标将语文学业水平的测量与评价的标准分为五个水平,水平二是必修任务群的学习要求,也就是学业水平测试的水平,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任务群的学习要求,也就是普通高校招考的水平,而水平五是选修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是为语文课程有兴趣的同学所设的较高要求。总体来看,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为语文课程的开发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中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要理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个任务群,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媒介”。媒介按出现的时间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传统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媒介包括计算机网络、手机及各类移动终端等。这些大众媒介是学生阅读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新媒介的飞速发展,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提供了条件。理解了“媒介”以后,要理解“跨”的内涵。跨媒介不同于寻常学习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也不是对某种单一的媒介学习。“跨”意味着融合,是强调在跨媒介传播背景下,将跨媒介本身作为学习对象和内容,是引导学生对跨媒介传播的语言文字进行辨析,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需要的内容,然后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表达与交流。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1.与时代联系紧密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对生活的广泛渗透,单一类型的媒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各类媒介已打破原有各自封闭的状态,媒介之间的交叉传播、整合互动、融合共生应用而生,跨媒介成为信息传播的必然趋势,并逐渐常态化。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仅从纸质媒介上获取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的,这一任务学习任务作为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任务,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
2.贴近学生生活
日常生活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介。新媒介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人人都可以在自媒体上发布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内容良莠不齐。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怎样鉴别信息的真伪成为学生生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跨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正是在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活动中产生的,是贴近学生生活的。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语文建设》2018年第10期刊登了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的一篇文章,曹老师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两个任务群结合起来,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曹老师通过建立QQ群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通过举办“夜读沙龙”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进行跨媒介的表达和交流。这样的一节名著阅读课让人耳目一新,但针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的学习来说,还是有好多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学生跨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得到体现。学生的阅读材料以纸质书为主,仅有的QQ群中的资料也是老师提供的,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出跨媒介收集鉴别资料的过程。其次,两个任务群融为一体,混淆不清。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融入整本书阅读中是好的,但是就“跨媒介”任务群的学习来说,把一本名著作为载体有些喧宾夺主,体现不出学习重点,难以对学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对跨媒介交流的理解有偏差。曹老师认为,“夜读沙龙”中学生进行的对话、唱歌、分角色朗读、舞台情景剧和辩论是跨媒介的交流。不但对话、唱歌、分角色朗读、舞台情景剧和辩论这些活动形式能否称之为媒介有待商榷,而且这些形式单独出现也不能称之为“跨媒介”。
与新课标配套的新教材还没有正式使用,如果要集中学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的话,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创造学习条件。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果达不到要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就无法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争取微机室,阅览室等跨媒介阅读条件,为学生搭建自媒体跨媒介交流平台,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第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各种媒介的特点有必要的了解,同时应该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手段,为学生进行跨媒介交流提供支持;第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要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即可以与“当代文化参与”等任务群进行有机结合,也可以穿插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媒介为语文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曹思哲,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田文静,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