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段法”求加速度的优点
2019-09-10练世尊
摘要:高中物理必修一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学生实验中,要求利用“逐差法”计算纸带的加速度。许多教辅资料中也出现利用“逐差法”处理纸带加速度的方法,这引起了物理教师对“逐差法”的讨论,许多刊物也发表了相关的论文,笔者阅读了这些论文后,发现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故写此文,与同仁交流。
关键词:加速度;逐差法;两段法;误差;优化
高中物理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主要有五种方法:
这五种方法中,绝大多数资料都提倡利用“逐差法”計算纸带加速度,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但本人经过研究发现利用“逐差法”不但不能减小误差,反而增大实验误差,计算纸带加速度最好的方法是“两段法”。本文从两个方面来研究:第一、计算加速度方法的推导、比较论证。第二,实践验证“两段法“的优点。
一、计算加速度方法的推导、比较论证
方法一:利用求加速度
若采用方法一,即求加速度,由于计算过程中只用两组测量数据,偶然误差太大,不能减小实验误差。
方法二:和求加速度
若采用方法二:即和求加速度,公式推导如下:
由推导过程看来,这种方法好像是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了实验误差,但仔细分析公式,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求加速度的方法实际上也只用了S1、S6两组数据,其它四组数据S2、S3、S4、S5在计算过程中均被消去了,实际代入公式的测量数据也只有两组,与方法一求加速度没什么区别,偶然误差大,也不能减小实验误差。
方法三: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由于方法一、二都无法减小偶然误差,那么许多资料便介绍了“逐差法”。 “逐差法”是针对自变量(时间T)等量变化,因变量(位移S)也做等量变化时,所测得有序数据等间隔相减后取其逐差平均值得到的结果。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逐差法”的推导过程如下:
由公式看出,“逐差法”将S1、S2、S3、S4、S5 、S6各组实验数据都利用了,有效地减小了仅由两个位移测量带来的偶然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由公式可见,逐差法要求所得S的个数必须为偶数,若为奇数段,则化奇为偶,舍去最短的一段,因为距离越短,相对误差大。我们认真观察“逐差法”的表达式可以发现:
可知,应用此公式必须测量6组位移的数据,显然测量带来的偶然误差很大,并不能减小实验误差。那应该怎样提高测量精度,减小误差呢?
方法四:“两段法”测量加速度
我们仔细分析“逐差法”公式,由图1可以看出
式中(S4+S5 +S6)即为图1中最后连续3T内的一段位移,
式中(S1+S2+S3)即为图1中前连续3T内的一段位移;
若将S1+S2+S3三段看作一整段,此整段时间为3T,
将S4+S5 +S6三段看作一整段,此整段时间也为3T;
即(S1+S2+S3)与(S4+S5 +S6)为连续相等时间(3T)内的两段位移。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ΔS=aT2得:
这与“逐差法”的公式一样,且利用“两段法”计算加速度,测量两组数据即可,有效地减小测量带来的偶然误差,且两点间距离可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偶然误差。由此可知利用“两段法”计算加速度比利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相对误差要小得多。
方法五:利用V-T图像求加速度
利用V-T图像求加速度,其实是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Vt/2=,,分别求出每个记数点的瞬时速度,然后再通过作V-T图像,利用图线与时间轴的斜率即为纸带的加速度。但计算繁琐,故它也不是求加速度的最好方法。
二、实践验证“两段法”的优点
以下是通过实验测定汕尾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纸带数据,我们分别用五种方法求解,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如下表所示:
由实验数据处理精度可以看出,计算纸带加速度,相对误差最大的是方法一、第二是方法二,第三是“逐差法”,精确度最高的是利用v-t图上直线的斜率求加速度,但计算繁琐。而“两段法”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且公式简单、易记,便于运算,并可以快捷求得计算结果,同时减小测量偶然误差,达到很好的处理数据的效果,且 可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偶然误差,故“两段法”是求加速度的最好方法。
因此,本人认为教师在讲解处理纸带求加速度时务必提倡使用“两段法”,这既节约计算时间,又提高了实验结论的精确性,并且要提醒学生在利用“两段法”求加速度时,若为奇数段,则应该剔除最短的一段,这样相对误差会更小一些。
参考文献:
[1]金翊;采用“一次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的物理内涵[J];工科物理;2014年01期
[2]左安友,余兰山,李兴鳌;再论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J];大学物理实验;2017年02期
作者简介:练世尊:(1983.08-),男,广东陆河人,研究方向:中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