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操作模式
2019-09-10林伟山
林伟山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①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采取主题教学的模式,更能直观有效地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引发学生对情感上、灵魂上的共鸣,使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下面笔者将结合对相关理论研究的理解,以及自身教学实际,就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历史学科;历史核心素养;主题教学;操作模式
一、构建教学目标提炼主题,突出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历史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以后在认知程度、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历史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不然只能是无效的教学。因而在开学的第一课,往往要对学生表明本学期的学期目标以及单元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叙述目标的同时必须提炼出主题,让学生有更准确的方向和理解层次。比如岳麓书社版的高中课本:必修一为政治文明历程;必修二为经济成才历程;必修三为文化发展历程。已经直接指出学期目标以及叙述的主题。
又比如部编版初中课本七年级上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二单元为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三单元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四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对单元主题已经进行了提炼,在每一单元的开篇,也需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并在单元课的教学中渗透主题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单元也按时序编排,体现了时空观念,在教学或复习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建构时间轴,形成时空上的认识和辨别。
历史教学目标主要还是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一般都是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推恩令;刺史制度;罢出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盐铁专卖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现固。学会用比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异同和对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为了更加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进行调整为如下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讲解,并结合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汉武帝,使学生认识到重要历史人物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面临的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汉武帝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并识记。
3、家国情怀,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4、时空观念,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示西汉皇帝的演变过程,重点强调汉武帝是西汉第六个皇帝,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5、历史解释,通过教师讲解和活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名词的含义和意义。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异同和对历史的影响。
根据教学目标可以提炼不同的主题。以人物为出发点,主题可以是“汉武大帝”;以内容为主,主题可以是“巩固大一统”;以家国情怀为主,主题可以是“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等等。
二、丰富史料教学探究主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史料是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证据。史料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与运用,体验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过程与方法。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摒弃过去灌输式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史料教学正是一种极佳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认知过程的智慧碰撞和情感冲突,让学生在史料当中甄别、探究、运用,从而得出“历史解释”,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拿到一段史料,一定要有所鉴别。不仅要看其字面信息,更要结合其语境与作者身份,分析其真实意图,而不是盲目相信。③比如在研究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时,有的老师可能会拿出一幅油画《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来渲染拿破仑的英雄形象。但事实是,画中的内容与历史事实仍然存在一定差异。
另外,在许多版本的历史教材上都叙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赫赫武功,学生的认识可能会片面化,经过史料的收集:
《汉书》卷五十七记载: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
通过解读,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实际上也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思维的新异性。
三、创设情境教学深化主题,促进心智发展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张汉林教授指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服务于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挖掘,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主题。
例如,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以“诊断书”的形式,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进行概括,使学生认识到大一统,不仅仅只有疆域上的统一,还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当面。再比如为了理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点,有的老师创设了以下的案例:(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寒冷的西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问妈妈:“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爸爸所在的煤炭工厂破产了。”
通过这一合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的速度跟不上生产的速度。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在这一背景下以主题教学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教学目标、史料教学、情境教学对主题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第10期。
[2]张汉林:《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100页
[3]张汉林:《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