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分析
2019-09-10郝丽洁
郝丽洁
内容摘要:《项羽本纪》是《史记》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篇章,作者以高超的笔法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项羽形象,在这篇传记中,项羽可谓是一个“矛盾混合体”,军事上骁勇善战,政治上却极为幼稚;既能宽仁率真待人,却也不乏残暴凶狠之举;在行事时坚毅果敢,在某些情况下又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正是对项羽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使得《项羽本纪》成为了历史名篇中的上乘之作,塑造了一个时至今日依然深入人心的悲情英雄形象。
关键词:《项羽本纪》 形象分析 《史记》
郑板桥言道:“《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项羽本纪》是《史记》全文最为出彩的部分之一,在该篇章中,司马迁一改“本纪”大多记录皇帝的传统,将项羽归入到“本纪”记叙中,对这位悲情英雄的推崇,可见一斑。纵观中国传统道德评论,“成王败寇”的历史人物解读思维较为普遍,《项羽本纪》则一反常态,以细腻而烂漫的笔法刻画了项羽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这一失败的历史人物成为了千古传诵的悲情英雄。
一.骁勇善战与政治短智的“矛盾体”
李晚芳曾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西楚霸王这一形象长久以来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即为项羽天赋卓绝的军事才能,项羽生于将门世家,祖父项燕是楚国抗秦名将,叔父项梁亦是秦末起义军的领袖之一,在这样的家世熏陶下,项羽自身勇武过人,自二十四岁跟随叔父项梁起义,南征北战,鲜尝败绩,《项羽本纪》中以浓墨重彩的方法刻画了项羽骁勇善战的形象,在随同叔父于会稽起义时,文中有如下描述,“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从中可以看出,项羽胆略异于常人,勇武特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匹夫之勇却并不能赢得人们千百年的赞誉与热议,项羽骁勇善战还在与其强大的军事能力和军事谋略,“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巨鹿一战,项羽临危不惧,以破釜沉舟的独特战术击溃秦军,天下闻名。
与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形成鲜明对比,项羽的政治短智问题亦尤为明显。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项羽作为起义军的领袖,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足,《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发怒的次数就高达9次,这在正史记载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发怒并非是不可行的,但作为一个政治军事领袖,发怒频率高往往是其政治上极不成熟的表现;其二,项羽对政治形势的分析不够明晰,这一点集中表现在“鸿门宴”事件发生阶段,“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项羽对刘邦有着巨大的优势,却并未及时将其消灭,导致放虎归山,迎来了自身的覆灭;其三,项羽采用的政治策略不恰当,首先,中国历来讲究“师出有名”,项梁与项羽叔侄起义时擎起了“兴楚抗秦”的大旗,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尊为义帝,以从民望,待分封诸侯后,项羽却暗中令英布将其弑杀,这不仅严重动摇了自己起兵的正义性,更给予了刘邦口实,将民意推向了刘邦,使得日后的楚汉战争自身严重缺乏民意根基。其次,在分封诸侯的阶段,项羽进行分封没有充分考虑到政治和战略的意义,将自身的私人好恶融入到政治格局的重塑过程中,如关中之地富饶且易于防守,是进行下一步战略争霸的绝佳区域,然而项羽却囿于故土情节,把自己的封地设在了毫无战略优势的彭城,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二.宽仁率真与残暴凶狠的“混合体”
一方面,项羽为人率真、豪迈,真诚地对待朋友与下属,即使是作为对立斗争集团成员的陈平,亦对其有次评价,“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淮阴侯列传》也对项羽宽仁性格有所表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即使是在自己溃败的阶段,这一性格仍然有所体现,乌江亭长得知项羽兵败后特意备船于江岸专候,项羽即对亭长的真情后意予以了回报,赠其乌骓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面对故人吕马童,《項羽本纪》中载,“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对爱人、士兵、故人以及恩人,项羽都做到了仁厚率真从一而终的坚持,在“私德”方面的表现无可厚非,这与其贵族遗后的身份所塑造的精英意识密不可分,先秦时期,“春秋大义”普遍盛行,也塑造了六国贵族独特的精神风貌,项羽在“私德”方面的种种表现是贵族遗风的体现。反观竞争对手刘邦,其“私德”领域的行为与之相形见绌,如项羽以烹杀刘父要挟刘邦时,《项羽本纪》中有载刘邦之言,“幸分我一杯羹”;彭城之战大败后,刘邦与子女乘车溃逃,其间竟数次将子女踢下车以加快奔逃速度。刘邦的行为与项羽高下立见,在鲜明的对比中项羽人格魅力更加彰显。
另一方面,与“私德”方面的表现截然相反,项羽在“公德”方面可谓是“劣迹斑斑”,《项羽本纪》通篇不过万余字,对项羽嗜杀的记录就有数次,如,“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坑杀俘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项羽残暴的形象树立在了关中百姓心目中,在道义上项羽也逐渐处在了与百姓对立的位置;“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自小的成长环境形成了项羽对秦国异常仇视的性格,加之叔父殒命于秦将章邯之手,这种复仇情绪到达了顶峰,与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安抚百姓的举措大相径庭,项羽一入关中便大开杀戒,损毁宫室,给关中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分封后不久,诸侯叛乱,项羽把对田荣的私愤泄在了齐国降卒身上,再一次进行了坑杀俘虏的行动,致使齐国百姓大失所望,纷纷叛离。项羽于私宽仁率真,于公却凶狠残暴,这样的性格缺陷注定了其无法在政治上有长远发展,须知,“得民心者,方得天下”,勇武终究只是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的工具,若侍勇而骄,必自取灭亡。
三.坚毅果敢却又刚愎自用
项羽在军事上频频得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其坚毅果敢的性格,与叔父初起事时,便可果断斩下会稽守头颅以安定吴中境况,为项梁聚集起义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巨鹿之战前,上将军宋义在救赵进程中迟滞不前,项羽便当即将其斩杀,自领兵权,为接下来的巨鹿之战奠定了基础;巨鹿之战时,项羽亦无惧强敌,破釜沉舟,与秦军数次激战,将其击溃;彭城之战时,面对诸侯五十六万联军,项羽仍能审时度势,率领三万精兵将之击败。上述一系列战役无不彰显出了项羽在危机下行事坚毅果断的特性,战场局势危急且变幻莫测,战机稍纵即逝,故而需要统帅具备强大的决断力,项羽在每次战役中总能够做到审时度势,从而果断出击,收获巨大的战役效果。
坚毅果敢的性格能够使得项羽在军事上大放光彩,但这一性格特质表现在政治上又演变为了刚愎自用。项羽的刚愎自用是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第一,压制贤才,嫉贤妒能是项羽刚愎自用的表现之一,《高祖本纪》中载,“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遗之”,项羽一方面能够为士兵之疾苦流泪,却对贤才时刻怀疑,不肯重用,汉軍大将韩信初从项梁军,为项羽提出过一系列战略决策建议,可项羽却置若罔闻,致使其复投汉军,成为自己的巨大威胁。第二,赏罚不明,项羽自身人格魅力突出,起初麾下人才济济,但是在重用贤才和赏赐功劳方面,项羽可谓是异常“吝啬”,任人唯亲、赏罚不明导致了他的下属纷纷背离,如后来对楚汉大决战有着重要影响的英布、周殷等原先均是项羽账下将军;第三,生性多疑,“亚父”范增是项羽的智囊,在项羽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功臣,项羽依然无法彻底信任他,结果中了陈平的反间计,二者心生嫌隙,直接导致了范增在归乡途中病逝,项羽的力量大大减弱。
《项羽本纪》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名篇,以细致入微的笔法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现了西楚霸王项羽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本文对《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的构建进行了浅析,得出了其骁勇善战与政治短智的“矛盾体”、宽仁率真与残暴凶狠的“混合体”、坚毅果敢却又刚愎自用的复杂形象概述,项羽的失败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总而言之,他依然是一个具有充分人格魅力的悲情英雄。
参考文献
[1]杨敏,段宗社.司马迁对项羽悲剧命运的理解与建构[J].安康学院学报,2018,30(06):40-44+50.
[2]余跃.《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71-72.
[3]徐军义.历史叙述中的主体意识——以《史记·项羽本纪》为阐释对象[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21):39-48.
(作者单位:郑州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