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2019-09-10帅晓琴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新闻传播

帅晓琴

摘要:近几年专业硕士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专业硕士研究生所设立的应用性定位向擅长学术培养的高校提出挑战,此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在业内受到高度重视。但结合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而言,尚存在部分不足如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课程设置太过陈旧、“双导师制”流于形式等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建议如完善专业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双导师制”、增加实践类课程等。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

伴随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同新媒体相融合,传播方式已由图片及文字等传统传播方式逐渐变为音频及视频等传播方式。大部分信息受众借助互联网平台由信息接收者变为信息发布者,借助网络平台及智能移动终端等发布信息,传统新闻传播渠道得以转变。此背景下传统新闻教育模式无法对同信息发展进程相符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一、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困境

(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虽具备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水平且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储备,但多数教师仅为学校中的“优秀生”,媒体实践经验不足,甚至部分教师并未具备媒体工作经验。加之研究生课程并未具備规定教材,因此,若教师并未具备媒体工作经验,则无法对新闻传播专业对人才培养所提出要求予以充分满足。

(二)课程设置太过陈旧

由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设立时间较短,发展初期为模仿学硕培养方式,二者课程安排较为类似,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且教学内容偏理论化。此外,因新媒体的产生,传播方式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产生改变,使得传统媒体所开设的老式课程难以对目前社会对传播人才所提出需求予以充分满足。新闻传播专硕同学硕相较而言,更加强调实践性,借助实践可对自身专业水平予以提升。但结合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学校同媒体间并未创建有效沟通,二者间交流较少,且多数学校并未对实践重要性予以充分认知。

(三)“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虽聘请一定数量具备媒体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但多数校外导师并未承担日常教学任务,校外导师所借助学术讲座方式同学生定期展开沟通,部分校外导师仅为“挂名”导师,致使“双导师制”仅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学校则将便于学生实习作为重要考量标准。据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未对导师具备较高认可度,校外导师多仅负责学生实习岗位的提供,针对学生的引导及实际指导较少,使得“双导师制”难以落实,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新闻传播人员应具备的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需予以严格把关,并结合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适当增加同新媒体技术相关的操作及应用课程,依据最新专业需求、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予以完善,提高人才综合能力。首先,应对考核评价体系予以完善。高校需对传统教育观念加以转变,并对毕业考核评价、实习考核评价等方面予以改进,可将参加省级媒体活动及科研项目等作为专业硕士的重要考核标准,以免对学位论文予以过度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造成影响。其次应对课程体系予以优化。媒介融合背景下,滞后的学术型教育须予以改革,将新闻理论知识课时及传统媒介课时降至较少,以免同本科课程相重复。同时,还应适量增加同网络技术、专业技能课程相关的选取课程,如视频制作及网页制作等学科,并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予以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贯彻落实“双导师制”

为贯彻落实“双导师制”,首先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业务领域学科教授为对专业型硕士教师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新闻院校展开实务类课程教师招聘时应遵循此原则,不可将学历作为教师的唯一衡量标准,还应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及是否具备媒体工作经验等予以关注。与此同时,各新闻院校还应大力引进同互联网应用、传播方面的相关教师,并要求此类教师须具备对网络新闻传播发展趋势予以洞察、知晓的能力。其次为实施“双导师制”。各高校应同业界传媒工作者间构建良好沟通关系,多加交流,并聘请业务水平较高的业内工作人员担任校外导师,设立同传媒工作相近的教学课程。此外,还可邀请具备强大传媒影响力的工作者至学校借助讲座召开等方式,向学生普及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实践二者相结合,对媒体工作中所产生的趣事予以讨论。若条件允许,可要求业界导师将工作、课程二者相结合,帮助学生可对新闻传媒业发展、相关职业动态予以了解。

(三)增加实践类课程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应将实际应用作为导向,将职业需求作为目标,并将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养提升作为核心,因此,为对社会发展对媒体从业者所提出的多方面要求予以充分满足,需不断健全课程设置。高校应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性、实践性及职业性等三大特征,实现实践、理论相融合的课程安排。技能培训方面,各高校可设立“新闻与传播创作及实践”课程,并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并制定对应考核标准,如可要求学生在课程完成后组织一次作品比赛等活动。此外,还应加大同企业、政府及媒体等相关单位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实习环境、实习机会,并要求学生实习时间不可少于6个月。

(四)构建科学学位论文审核标准

学位论文为研究生展开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同时也为衡量研究生是否能获取学位的一项重要参考。新闻传播硕士学位为一类具备较强应用性的学位,除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外,也应对学生理论知识素养分析、积累予以足够关注,并强调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需要求学生论文应具备自身特色,论文选题须同专业实践相结合。论文类型可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及新闻传播写作方法等,同时,论文指导教师可由跨行业及跨学科专家构成,答辩形式也并非为统一模式,但须有在新闻传播领域具备专业技术职务专家参与。此外,还应要求学生所得出研究成果须具备一定社会意义、经济价值,并可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予以充分体现,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一项新兴学位,为培养高质量人才,高校须形成一套健全培养规范、培养体系,以宏观视角而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均需将课程的实践性、专业性及基础性予以展现。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健全,并拓展学生视野。高校强化专业教育同时,还应对学生现代科技知识运用及掌握等能力予以培养,须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予以不断更新,积极引进新技术及新理论,推动人才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消夏.打造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新模式[J].传播力研究,2018,2(09):103.

[2]李庚.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13-14.

[3]张淑华.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03): 187-192.

[4]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4(04):65-68.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新闻传播
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践嬗变及模型建构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