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视阀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思考
2019-09-10刁晨希
刁晨希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综合国力发展的题中要义,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双一流”建设对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来说具有不同的发展内涵,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从而积极促进自身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的“双一流”建设为范例,通过对“双一流”建设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进一步明确了“双一流”建设对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意义,最后笔者做出点滴思考。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系列讲话,基于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助力。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① 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进一步明确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全方位的重大改革,真正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型,这也将拉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一、“双一流”建设的内涵解析
(一)遵循教育规律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石
“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和重要议题,无论是建设一流学科还是一流大学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数次改革与发展,先后实施了“211 工程”、“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在一定时期里符合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起到了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从运行机制上也逐渐暴露出一定局限,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迫切要求实现跨越发展,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高水平学科。而“双一流”建设则是党和政府基于当前我国新的经济形势下积极应对当前高等教育發展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改革举措,它是“211工程”“985工程”内涵的拓展,能够进一步破除长期以来存在的身份固化、办学模式同质化、绩效不高等问题,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打造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
一流学科是一所大学竞争优势的彰显,也是大学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载体。国内外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学科建设是大学的根本性建设,一流的学科是成就一流大学的可靠保障。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也指出,“双一流”建设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重,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② 学科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直接反映出一所高校发展的实际水平,具体来说,学科建设是一个以院系建制为依托的实体组织,它涉及到自身学科的历史积淀、良好的文化、行政支持等诸多要素,具有自己的一套运行体制。通过学科建设,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完善学科梯队的结构,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出院校自身的办学的特色,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突出学科建设特点,促进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鉴于此,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支撑,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才能勇攀更高的学科高峰,真正带动高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三)破除管理体制障碍是“双一流”建设的保障
高等教育领域的“双一流”建设是深刻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呈现出办学体制僵化、办学模式同质、行政化过重等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新时期,推进“双一流”建设迫切需要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有效促进学科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从而提升学科要素投入的效益。基于此,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破除管理体制中的障碍,建立规范、灵活的管理机制,释放出大学的活力与生机。过往的经验教训表明,仅仅依靠理念支配和组织及其个体自觉自律的行为过程是难以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除了在引进优秀人才、形成良好的学术评价体系等“硬性工作”上加强建设之外,还应该重视大学精神、学术声誉和院校品格等“软性工作”的构建,从而形成良好的制度德性和组织环境。③
二、“双一流”建设对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意义
(一)突破身份固化藩篱,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提供机遇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现象。在激烈的资源“圈地”战役中,获益最多的往往是拥有“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头衔的高校,这些所谓的重点建设高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能够长期得到国家支持,而未能进入重点建设范围的地方本科院校无论如何挣扎也很难在其中分的一杯羹,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进程,也进一步拉开地方高校与重点建设高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国家资源的充分利用。“双一流”建设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突破身份固化藩篱,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如《方案》明确提出:“要破除身份固化,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重点建设高校将失去“身份标签”,与其他地方高校一样在公平的较量中获得发展机会。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通过“双一流”建设,能够找到合理的发挥路径,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学科,为争创一流提供可能性。
(二)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释放活力
“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在破除高校身份固化的同时,也将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出地方高校的生机与活力。《方案》指出:“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应在激烈的竞争中应做到扬长避短、明确定位,充分挖掘出自身学科特色,重点突破特色学科,灵活利用“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支持,力争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获得一席之地。可见,“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了公平竞争环境,打破了以往唯有少数“尖子”高校才能有机会争创一流,享受到特殊待遇的境况。借助该建设,一般地方高校也可以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办出特色、争创世界一流。这样地方高校就能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有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梦想。
(三)打破学科同质化,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拓宽路径
办学模式单一、学科重复交叉是一直来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顽疾”,这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人才的结构性过剩,也造成同类别院校之间的恶性竞争。
较之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英美等国,我国在学科建设方面明显缺乏多元化,后劲力不足。以美国为例,不难发现美国各个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你除了能够听到拥有响铛铛名号的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声音,更能领略到众多拥有一流学科的地方本科院校的风采,它们甚至是各个领域、各个类别、各个层次中的佼佼者,失毫不逊色于名校。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这有利于打破我国众多高校学科同质化现象,进一步释放出广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活力。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具体情况,精准定位,着力打造优势或特色学科,充分利用“双一流”政策,办出特色。唯有避免学科的重复交叉,才能改变高等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状况,解决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的问题。
三、“双一流”建设视阀下对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思考
(一)坚定信心,精细规划
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高校相比,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底子薄,在“双一流”的建设问题上,很多地方高校仍旧处于被动或观望状态,明显缺乏自信,而反观不少老牌“211”、“985”等重点高校早已跃跃欲试,准备大展拳脚。在新一轮的国家重大政策调整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调整好心态、坚定起信心,拥有大胆探索的精神,在深刻领会“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找准发展路径,扎实推进,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发展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它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战略工程,必须运用战略思维。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在规划“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发展目标。目标首先要求合理即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双一流”建设不是“空中楼阁”,它实质是加速高校发展的“催化剂”,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通过“双一流”建设,可以帮助自己找准发展路径;其次,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精细方案,方案的制定要与高校自身规划相匹配,着力打造优势学科群,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机制。
(二)扎根地方,办出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地方经济发展,脱离地方发展实际,地方本科院校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极难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与突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增地学院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案例,值得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借鉴与学习。扎根地方意味着高校要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主角”;反过来,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可以为地方高校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整合更优势的资源、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与此同时,本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根本,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凝练核心竞争力。“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改变以往我国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这一政策“红利” 倒逼自己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夯实基础,突破重点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发展的基础,是一所大学的品牌。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地方本科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要以学科發展为支撑,特别是特色或优势学科为重点,实现难点突破,从而稳步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来看,以学科发展为突破口挤进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成功案例居绝大多数。当然,学科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由众多要素构成,如师资、生源、管理、经费等等,但是不可否认一流学科是一所一流大学的核心,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也就很难吸引到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
按照“一流为目标、学科为基础、绩效为杠杆、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以“一流学科”为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在 “双一流”建设中,努力夯实本校学科基础,对特色或优势学科重点突破,这样以点带面有利于提升学校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双一流”建设的重心在学科[J].重庆高教研究
[2]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
[3]李立国. 一流大学建设视野下的高校综合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注释:
①引用自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
②姜 凡,李雨潜.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 复旦教育论坛2016(6):84.
③陈达云. 民族院校“双一流”建设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