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2019-09-10
《第一财经》杂志2019年推出人物访谈系列专题“未来访谈”,初衷之一是希望与不同领域的商业见证者探讨未来的种种可能性,探寻其对于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近一年来,我们共采访了近40位见证者,他们当中既有跨国公司高管、中国公司创始人,也有商业世界的观察者,“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是我们采访过后得到的最大感受。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将会有大约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作为未来访谈专题的年终篇,我们会把嘉宾对于城市发展的真知灼见梳理呈现给大家,相信从中我们会得到一些启发,对未来多一些思考。
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能源消耗大户,全球大都市建筑能耗平均占社会总能耗的约1/3。正是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我们今年采访了多位全球知名建筑设计师,想从业内专家那里了解到未来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作为全球十大建筑设计所之一的Aedas主席纪达夫(Keith Griffiths)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持续是一个整体问题。当我们设计可持续建筑时,必须回过头来讨论能源是如何被消耗的。高层建筑利用钢铁和混凝土建造了巨大的框架,这是巨大的能源消耗。此外,未来需要更多开放的、互相连接的、多用途功能的建筑。建筑物的运营成本也很关键。有了功率很低、发热量很低的LED燈之后,这就不是问题了。”
大家对Martin Jochman这个名字可能很陌生,但提起他的代表作:迪拜帆船酒店、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深坑酒店)都会很熟悉,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是大家对他作品的一致看法。就是这样一位享誉业内的知名设计师却在采访中向我们阐述了非常朴素的设计观:“建筑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舒适、实用、健康。未来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可以更加紧密。”
未来人类居住的城市应当以可持续性为目标构建城市规划蓝图,让城市朝着更集约、低能耗、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人类目前正在向着这个目标推进。
作为建筑、室内设计、规划及战略咨询公司Gensler的联合CEO,Diane Hoskins对智慧城市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智慧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技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包括二氧化碳、空气质量和水质。坦率地说,除非我们使用智能建筑技术和城市智能基础设施技术,否则可能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得益于通信技术对现有行业的重新归纳、整合、管理,数字化变革正在重塑城市样貌。奥的斯中国总裁郑培明在采访中描述到:“未来我们的照明系统、空调通风系统、家电设备、楼宇电梯等,不仅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以分析,对我们每个人的使用习惯提出优化建议。”
数字化、信息化是智慧城市运营结构的核心。万物互联将联通城市的功能元素,支撑城市运营的高效率,展现科技智慧的光彩。
哈哕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在采访中介绍了他们正在做的事:“公司在实际业务中发现使用两轮电动车时,最大的痛点是电池,所以我们联合蚂蚁金服和宁德时代,做了基础能源网络换电服务,这样的分布式网络会帮助实现能源的梯次利用。同时,电池还可以用来储能,为周围的建筑设施供电,这对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看这会改变城市的形态,是件很有前景的事。”哈哕出行推进的这项业务同步实现了共享交通和共享能源,这是一种链接创新。
远景集团智能出行副总裁Franz Jung在采访中提到:“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汽车公司不仅仅需要电池帮助电动汽车从A点移动到B点,它们更关心电池的使用寿命、充电能力,以及废弃后的处置。”嘉宾表达的观点正是目前新能源交通发展的瓶颈所在。
有问题就要想办法攻克,这也是人类可以不断进步的原因。化工巨头巴斯夫先进材料及系统研究平台全球总裁楼剑锋就对电池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我们已研发并制造出具有使用寿命长、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且高成本效益的锂电池镍钴锰(NCM)和镍钴铝(NCA)正极材料,并且正在开发更低成本的富锂锰基活材料、全固态电池材料。巴斯夫研究的目标是,到2025年力求让中型车的单次充电续航里程翻倍,从现在的300公里增加至600公里,完全充满电的时间缩短至15分钟。另外,电池回收解决方案也在积极推进。”
随着新科技和新材料的开发以及商用,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人们会更加愿意选择低碳环保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无人驾驶汽车、胶囊列车、空中出租车……未来的城市交通会更便捷环保和智能。
H&M大中华区总经理Magnus Olsson先生介绍了自己的体会:“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们不再只追随流行趋势,而是对品牌价值观、生产过程人性化、原材料使用正当性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这正是品牌们此刻需要直面和应对的难题。”户外运动服装公司Columbia集团副总裁John Soh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也要设计出用料更加环保的消费品。”
从嘉宾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不仅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提高,人们的道德标准也在提升,消费者的这个明显变化倒逼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采用环保工艺,而负责任的企业也会更积极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企业和消费者在其中都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
洁净的空气、安全便捷的基础设施、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从众多嘉宾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到:公共服务、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安全等方面,是考察未来城市智慧的多个维度,而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不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全部,绿色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的实践也是城市“智慧”的重要体现。而另一个共识是,实现它们,需要政府、商业组织以及每个个体共同参与、努力。
作为负责任的媒体,不但要把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客观准确地告知给公众,更重要的是要与我们的读者一起去探寻问题的解决答案是什么。我们大可不必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过于悲观或是彷徨,有责任感的企业自然会去寻找解决之道。我们要感谢“未来访谈”专题的赞助商——巴斯夫,基于共同的理念支持我们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采访工作,我们也呼吁未来有更多企业组织和个人行动起来,携手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会继续渗透到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我们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最大原因。
关于未来,人类已不再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通过务实的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前进。信息科技引领的智慧联通,化学创新改造的物质生态,宏观结构与微观创造,我们的城市,正在超越想象。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