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花了600亿元+,看电影

2019-09-10叶雨晨

第一财经 2019年12期

叶雨晨

《流浪地球》成为今年票房第二的电影,也引发了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讨论。

电影行业终于松了一口气。

国家电影专资办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2019年中国票房大盘突破了600亿元,达成这一数据比去年提前了24天。为了冲击600亿这一数字,今年12月,电影市场总共挤进了几十部电影。但用超过2018年总票房这个指标来衡量201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否成功,是一个过于片面的标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数字背后,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结构性变化。

“爱国”成为2019年电影市场最重要的关键词。

从8月以“大连7·16油爆火灾”为原型的《烈火英雄》开始,9月的《决胜时刻》再现国共和谈,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累计票房破50亿元,瓜分了该档期97%的票房,并创下国庆档票房新纪录。

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推广,是从10年前的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开始的,《风声》则是商业电影主旋律化的代表,二者分别累计收获了4.16亿元与2.24亿元票房,《建国大业》更是刷新了当时的国产片票房纪录。之后,《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几乎每年最卖座的华语电影中,必有一部或多部主旋律电影,“主旋律商业片”已经成为“中国式大片”的代名词。

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证明,崇尚英雄、正能量内核的电影永远是观众需要的,而“中国式大片”更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转型升级,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这类电影也表现出了更明确的商业化诉求,试图用商业类型片的方式来传递主流价值观。

这种改变在今年达到了巅峰,国庆档的三大献礼影片表现得尤其明显。从类型上看,《中国机长》属于航空题材的灾难片,《攀登者》是冒险奇观片,《我和我的祖国》带来了爱国的新视角,选取了新中国时代浪潮中7个重要的时间点的小人物故事,唤起了普通观众强烈的时代共情。这些操作方式成功将年轻人拉进了电影院,猫眼数据显示,《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有超过12%的观影人群年龄在19岁以下,20至24岁的年轻人贡献了32%的票房。接下来的春节档还有陈可辛的《中国女排》和林超贤的《紧急救援》蓄势待发。

但在乐观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抛开特定的集体情感氛围烘托,仅靠影片的内容,观众的热情还能维持多久。

另一方面,今年的电影市场中黑马不再是黑马,而是类型片的胜利。

国内电影市场保有的国产电影类型其实并不多,在2016年以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赢家始终是喜剧片,或者是带有喜剧元素的电影。但随着电影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今年成为爆款的几部影片集中显示了国产电影在类型片上的进步和追求。

开年电影《流浪地球》以46.55亿元的成绩创造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巅峰,加上另一部带有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于同期上映,引发了关于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讨论。《流浪地球》成功的最大原因并非是演员阵容抑或英雄主义题材,而是在刘慈欣原作的基础之上尊重科学和技术,制造出了一个逻辑合理的未来世界。

随后《上海堡垒》的翻车,证明国产科幻电影需要更多认识到以上这点。此外,如果想要实现基础制作水准的提高,中国的科幻电影还需要不断尝试和突破,只有越来越多一定规模的科幻电影完成时,团队积累的经验才可以互相交流,剧组工作人员也可以在市场中流动,不断丰富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春节档后,电影市场进入冷淡期,连续4个月票房同比下降,直到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出现才又为国产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哪吒之魔童降世》22天拿下了40亿元票房,紧接着《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罗小黑战记》等国产动画电影也突出重围,产业开始重提“国漫崛起”。但目前看来,这些项目很难成功复制。无论是工业化体系、人才培养,还是市场环节,国产动画一直以来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改善,今年3部动画电影的最大价值是给了国产动画电影市场向成熟方向发展的机会和信心,带动了制作与发行公司的心态的转变,动画电影的投资已经逐渐导向为一种长线逻辑,相比于票房具体的利润和收益,优秀作品和团队的成长更加受到关注。

10月底,经历了撤档、仓促上映等一系列风波的《少年的你》又创造了青春片15亿元票房的新纪录。如果说导演曾国祥的上一部作品《七月与安生》是意外的黑马,那《少年的你》的成功更多也要用类型片的胜利来形容了。从编剧、制作到宣传,这群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已经形成了一套被反复验证过的成熟班底。另外,《少年的你》在青春片的表皮下直面校园暴力等社会现实议题,拥有文艺片的风格,却有着商业片的逻辑和叙事。在《我不是药神》成功后,越来越多国产影片开始尝试现实主义题材,《少年的你》也许提供了一个方向。

不过,从2014年到现在,虽然中国电影年产量由758部增加至千部,但真正能够获得观众与市场认可的还是少数。在几年前IP、流量为王的时代,烂片还可以走捷径博得好票房,如今影片质量已经成为快速决定票房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今年已经多次出现《上海堡垒》这样的票房断崖式下跌,《雪暴》《妈阁是座城》《廉政风云》等绝大多数电影还是在亏损,少量的作品赚了大部分的钱,电影公司在投资时更谨慎了。

不过2020年春节档即将上映的电影《紧急救援》是个例外,其总投资超过了7亿元,导演林超贤的上两部电影《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分别取得11.84亿元和36.48億元的票房。看起来,资本变得更愿意把钱投给有价值的创作者和项目,而不是期待以小博大的幸运。

再来看看电影的生产者们。

2018年曝光的“阴阳合同”给行业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延续至今,文娱上市公司整体亏损,大批影企的股价还在持续下跌。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项目制的特点让上市电影公司的股价与单部影片的票房紧紧绑定。在曾经的五大民营电影公司中,光线传媒因为参与了《疯狂的外星人》《我和我的祖国》《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票房爆款,成为“五大”中的年度票房冠军。博纳影业也杀出重围,在主投《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大卖爱国商业电影之后,今年更是顺势而为,推出了“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战时刻》《中国机长》),同时它也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出品方之一,成为今年主旋律舞台上最活跃的玩家。乐视消失后,北京文化(京西文化)补齐了“五大”的位置,其业绩大幅增长也得益于《流浪地球》等项目的收益。

而华谊兄弟在《八佰》撤档的情况下,前三季度出货紧缺,仅有《云南虫谷》《小小的心愿》《灰猴》等个位数影片上映,市值从巅峰期的800亿元跌破到122亿元。华谊兄弟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预计亏损6.51亿元至6.46亿元。

曾经的业绩王万达电影因为前几年的項目储备良好,今年保持盈利,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万达电影对此的解释是“票房收入下降、单银幕产出持续下滑”。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张艺谋、冯小刚等第五代导演集体沉寂时,以坏猴子、真乐道等为首,更了解观众喜好的年轻创作公司开始取代老牌电影公司,成为票房市场的主角。现在,决定电影公司地位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资本和渠道了,能否持续生产受大众欢迎的内容才是这些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几乎所有热门国产片和进口片背后都有着互联网的身影,但是互联网影业们也终于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开始做自己擅长的部分,而不是执着地推出自制“雷片”。两大票务巨头猫眼和淘票票的战场已经向宣发领域转移,从数据上看,阿里巴巴和猫眼主导出品和发行的电影,总票房上分列第一和第四。

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的票房占比继续下降,截至12月6日,2019年进口片票房总收入230亿元左右,整体占比约为36%,是近10年来进口片占比的新低,年度票房前十名中,进口片只占两席。

在追求全球化的商业电影的前提下,好莱坞电影公司更倾向于做电影的续集、老片翻拍,虽然保险,创意就十分匮乏了。另外,大量原创故事比如《好莱坞往事》,在中国依旧面临着无法过审的窘境。未来完成每年票房总量目标的重担还是要落到国产电影身上。

全球的电影产业中迪士尼仍然一家独大,稳稳占据着全美全年电影40%的票房。今年《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全球累计票房超过《阿凡达》,成为全球影史票房总冠军。几天前,迪士尼又成为影史上第一家在一年内票房突破100亿美元的电影公司。不过翻看其单片破10亿美元的名单就能发现,这些电影全部是系列续集或者经典翻拍。

11月,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纽约时报》发表长文,表达了对于“漫威类”电影的批判,认为“它们不是电影”,是“主题乐园电影”,引发了全球讨论。传统的好莱坞五大制片厂在国际发行渠道上依然实力雄厚,但在电影创新层面,它们似乎正离“好电影”越来越远。

另一群新玩家开始突围。11月26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19年度十佳电影,其中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诺亚·鲍姆巴赫的《婚姻故事》和克雷格·布鲁尔的《我叫多麦特》均由Netflix出品。中国企业也以参投的身份出现在这个榜单上,中美合拍片《邻里美好的一天》由腾讯影业投资,寰亚电影公司读了《爱尔兰人》的剧本后,在2016年8月就购买了该片在中国内地的发行权,年底上映的《利剑出鞘》背后则有融创的身影。在好莱坞大片陷入模式化和内地电影风险剧增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公司开始前往海外“扫片”。

由于电影制作周期漫长,2019年上映的影片以及爆款作品大部分是两三年前开发和制作的,未来几年的电影市场可能还会因为影视寒冬,出现作品数量下降的现象。

经历了互联网热、IP热、流量热等推动的高速增长,及随后的逃税危机、资本退潮、上千家公司倒闭之后,中国的电影从业者必须意识到,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仍处在初期,当下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尚不能支撑多元化类型片的生产。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注:2019年数据截至12月6日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注:数据截至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