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
2019-09-10徐嘉陵
徐嘉陵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有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品读,用声音诠释画面,真正做到读到位,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5.023
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语文知识记忆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古语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中的道理就是让学生多读书,多朗读。在生理上讲,朗读充分调动了口、眼、脑等多器官的相互协调作用,互相刺激可以加深大脑的记忆能力,在朗读过程中也会产生刺激开拓了思维,便于理解。
(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小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较弱,对于审美鉴赏能力還处于雏形,朗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以及增强学生在课堂中听讲的集中力。例如在《美丽的大兴安岭》一文中,有很多描写兴安岭美景的语句,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图文去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让其感觉自己就身处在大兴安岭地区。
(三)提升思维逻辑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中,教学内容故事情景的描述都是非常严谨的,情景与感情的表达都是相互交融,相互之间都是密切相连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未发育完全,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章,朗诵加深理解,可以引导逐渐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朗读不但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利于整合信息,潜移默化的将其渗透到自我表达情感、抒发情趣中去。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有利于语言的组织以及表达,提升了小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探索
(一)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教学形式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那么朗读便是学习语文最好的形式。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情境创设的形式展开。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朗读的学习与表达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素养。例如,当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画,并在播放的过程中选用较为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融入桂林山水的美景当中。相信学生在观看后可以感受到山水的美。随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身临其境的美,进而将朗读情感全面激发出来,并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欣赏。
(二)注意朗读材料选择的多样性
教师在语文课上,除了要求学生朗读教材上的课文以外,还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其他相关的朗读材料。在选择额外的朗读材料时,首先要注重的是如何才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应尽量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朗读热情的文章。比如可以选择故事性强的文章,那些跌宕起伏、结构严谨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当然这一部分朗读材料也可以请学生自由选择,如在课文中学到讲母爱的文章,那么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回去找一篇自己颇受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第二天读给大家听,用语言再去感动他的听众。其次教师也可以多选择对话体的文章,通过不同情境下的人物对话,使学生感受表达各种不同感情的语气、语调等,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美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掌握技巧
科学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但是朗读并不等于机械性地重复朗读,而是合理、科学地朗读,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的方式,体悟文章内涵及作者所创建的意境与思想,充分吸收和理解知识。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窗外》中,有如下的描述,“夏天,小溪上映着夕阳。暮色中,孩子们在水中无拘无束的嬉戏,笑声、歌声一齐由窗外飞进来。夜里,微风习习,蛙鸣声声,萤火虫在草丛里闪闪发光,星星一眨一眨的,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该段文字,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当时的环境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所描写的惬意、舒适的环境,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与作者产生一定的共鸣。通过朗读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首先掌握一定基础的教材内容,还能够让学生更为形象地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
(四)营造良好的朗读教学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环境。比如,教师在教《触摸春天》一文中“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一段时,可以播放小提琴曲《沉思》。教师先让朗读较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宁静悠远的乐曲令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体会文章描述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形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音韵美、节奏美。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美妙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激发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要给予适时的指导、恰当的评价
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很多小学生在朗读这一技能上还欠缺颇多,多是“识字朗读”,即将其认识的汉字按照顺序读出来。因此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应适时给予一些朗读方面的指导,除了要求标准、流畅之外,在朗读情感和朗读技巧方面也要适时进行指导,这种指导应该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同时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应该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不管是学生个别朗读还是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评价,读得好的要及时表扬,鼓励其继续努力,对于朗读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应首先给予肯定,然后要具体指出其不足的地方,从而能够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快速提高。
总之,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