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教育研究报告
2019-09-10姚云富
姚云富
【摘 要】水城县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充分继承发展这些文化资源,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前水城县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水城县 地方民族民间文化 进校园 传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088
一、基本情况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六盘水市核心腹地,地处川滇黔桂四省区结合部,素有“四省立交桥”之称,是多民族聚居地,下辖11镇、4街道和10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回族、仡佬族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重点分布在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具有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学生73743人,占学生人数的47.49%。
二、调研的主要结果
水城县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教育调研,主要通过问询、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目前,民族民间文化在校园的传承方式主要有:“汉少”双语教学、民族民间歌舞进校园、民族民间绘画进校园等,开展方式主要为快乐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学生社团(兴趣小组)二课活动、综合实践活动。
(一)相关政策引领及制度收集整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贵州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方案》《水城县教育局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方案》《水城县教育局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学工作的通知》《水城县关于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水城县中小学“快乐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水城县中小学阳关体育运动实施方案》。
(二)已实施的主要形式
1.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鸡场妥倮小学、阿戛高仲小学、蟠龙发贡小学、尖山街道茨冲小学、玉舍镇海坪小学、猴场乡黄果树教学点、陡箐镇坪箐小学、勺米镇马尾河小学等;授课教师:民转公的少数民族老教师或能说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授课对象:校中园幼儿、一至二年学生。
2.民族民间歌舞。引进彝族歌谣、彝族达体舞、芦笙舞等传统节日活动进校园的有:玉舍镇玉舍中学、尖山街道茨冲小学、俄脚学校、陡箐镇陡箐中学、海坪小学、甘塘小学等学校。主要开展方式:快乐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学生社团(兴趣小组)二课活动、综合实践活动。
3.民间绘画。主要内容有:水城农民画、剪纸,苗族、布依族的刺绣、蜡染等。活动形式:主题活动课、地方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第二课堂。开设学校有陡箐镇陡箐中学:苗族刺绣班、农民画画室;尖山街道茨冲小学:水城农民画学生社团;水城县第二小学:水城农民画。
(三)主要成果
全县已有多支民族民间节目表演队,在“水城县校园文化艺术节”“凉都消夏文化节”“水城海坪彝族火把节”等重大文艺活动活动中都担任表演任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城县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经济、交通较落后的边远乡镇。懂民间文化的教师,大多是“民转公”教师,文化层次偏低。多数少数民族乡,经岁月的洗礼汉化程度高。
1.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在全县中小学中尚未普及,学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发展不平衡。
2.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还缺乏有力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存在投入不足、无考核等问题。
3.经费短缺。由于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认识不足,致使许多学校经费缺乏,教具器材不足。除少量学校有经费外,其他学校主要靠教师自筹经费解决。
4.师资、教材薄弱。目前,中小学中能胜任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师资很少;外聘的文化艺人,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不理想;部分学校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但编写不科学、欠规范,内容单一,无法推广使用等。
5.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快乐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学生社团(兴趣小组)二课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教科研滞后。
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建议
开展政策宣传,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专业师资的培训,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指导。
1.开展政策宣传工作,进一步深入学习文件精神。结合水城实际,把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推动多民族文化发展上,使之成为水城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发展的突破口。
2.加强工作指导,规范教学内容。立足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指导工作。建议有基础的学校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传统手工艺进校园活动,建议学校设置民族民间文化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建议教师编撰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多层面、多形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在学校开展。
3.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师资的学习。依托精准扶贫和在职职工走访政策,鼓励师生深入少数民族村寨,收集民族建筑、服饰、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资料;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重点围绕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研究,重点搜集民族体育、民间歌谣、民间风俗、民族英雄人物(支格阿鲁)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资料,有组织的实施快乐大课间、阳光一小时、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动员和集中专业教师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编制校本教材。
4.开展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传承活动。①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展览。②组织民族文化知识比赛。为了让学生了解水城名人,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水城名人故事比赛;为展示水城风采,组织学生开展“魅力水城”为主题的手抄报大赛,推介水城风景名胜、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特色饮食等。③教师进行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活动赛课。
5.把民族文化资源引学生社团(兴趣小组)。①美术社团。把农民画、刺绣运用到美术社团,渗透民族文化元素。②体育专项社团,开设达体舞专项课程。③音乐专项社团,开设山歌、苗歌、敬酒歌等。④其他社团,开展征文、讲故事、教师赛课等。【课题信息:1.本文系2017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地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B142
2.本文系2017年六盘水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中学地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019】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水城县关于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水党办发〔2018〕43号).
[3]《水城县中小学“快乐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水教字〔2015〕264号).
[4]《水城县中小学阳关体育运动实施方案》(水教字〔2014〕3号).
[5]《水城县教育局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学工作的通知》.
[6]彭仕杰.现代化进程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