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19-09-10荀玉荣

南北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探究小学语文

荀玉荣

【摘    要】语文在新时代中具有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适当进行链接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深化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2.179

语文从字面可分为“语”和“文”,语即为语言,通过话语来达到交流的目的。文即为文章,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留存历史。语文是文明传递的火种,是文明存档的口袋,是精神文明的彰显。语文作为学生从小学到大的一门学科,有它特殊的意义。然而,当下的语文教学逐渐演变成一种死记硬背、识字默写的学科,它正在逐渐失去它味道和存在的法则。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究。

一、注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不论是中国古代还是欧洲中世纪都极其重视辩论术,因为语言可以传递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而遗憾的是,我们正在逐渐丧失这种最原本的教学目标。语言是思维变现的产物,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模仿来学会只言片语,他们中多数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时候的学生就像是一台复读机,能够输出语言,可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自我想法的机器。而语言引导往往是语文教学中容易忽略的方面,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被多数教师认为是浪费时间的教学部分,因为语言训练不能直接带给教师结果化的效果。其实不然,小学生缺乏一些词汇表达和相应的组织能力,导致他们不能有逻辑、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而这进一步引发了学生阅读、写作上的思维空白。正所谓有口难言,即是这个道理。

语言是学生表达观点的工具,它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通过语言,乐于分享、乐于探讨、乐于沟通,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感。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像高年级学生一样畅所欲言、严密有逻辑,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应该锻炼的是学生说话的勇气,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清楚。并且,教师在其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做到有规律、有逻辑、有条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和语言结构。比如,教师在分析一个人物特征时,可以引导学生描述一下人物的外部特征,人物的五官特征,人物的穿着特征以及人物有什么特殊的举止等。再引导学生描述人物的内部特征,如性格特征等。在教师长时间这种有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掌握一些简单的描述词,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欲望。

二、适当进行链接式教学

现在的教育多数是捆绑式教育,学生的思维、能力、眼界以及格局常常束缚在小小的书本之中。这不仅仅不利于学生长期的成长和发展,还会降低教学的质量。由此,链接式教学应运而生,它旨在塑造一个整体宏大的格局,将课本中的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链接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联系起来,师生之间联系起来。链接式教学具有一种的辐射作用,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的时候,常常是就文章本体而进行讲解,忽视文章对过去知识和对类似文章的范本意义。学生学习知识内容是有限度的,而学习知识的能力却是无限的。所以,链接式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帮助学生快速搭建知识框架。

在链接式教学中要避免简单粗暴的加法式教学,很多教师容易将它简单的链接到其他的内容之中。链接式教学一定是建立在教师有广泛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认真备课的基础之上。

链接主要分为以教师为主、以教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以学生为主的链接。在教师为主导的示范链接中,教师主动去思考文章需要进行扩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站在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它适合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师和学生协同的链接,他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之中,一起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知识的质疑和关联能力。以学生为主的链接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能力,能够产生疑问冲突,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相应的链接。这种链接方式需要师生之间具有极高的默契度,教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共情的环境,学生能够将自己融入其中,去探索、去感受、去理解、去思考,最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赠汪伦》中,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朋友之间的离别情景,让学生去想象一下与自己朋友之间的离别。学生会顿生此情,并根据这种感受去探索文章更深沉的内容。

三、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深化感情

语文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是传递感情,一个缺乏感性认知的人是很难深刻感知文字所传递出的魅力。而培養学生认知感情、表达感情、抒发感情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项目标,当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正在逐渐丧失挖掘学生感受文字的能力,更别提共生能力了。

体验是学习中重要的一项学习方式,文字传递出的多是作者某时某刻的一项感情,这种情感来自于某刻的感性认知,来源于某一个事件。而人们对文章的欣赏多数是从文的感知开始、情的映射为源、意的揣摩为过程、景的融入为终,这是大众普遍的审美过程。所以,体验成为学生掌握好语文的核心能力的法器之一,它需要学生去与广阔的万事所联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驰骋文海之中。

培养学生的体验感首先需要学生了解文本大意,其次是教师为学生构造一个情景,让学生去感受,最后是深化感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适当的发挥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中文字转化成鲜活的影像,与自己的相似经历贴合,再萌生出自己此景之中的情感。想象是产生共情的基础,读和思考是发展这种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在学生难以感受文本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阅读,通过抑扬顿挫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感受。很多学生难以产生某种感情,可能是因为某些问题没有想通,所以,它需要教师去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小学阶段,用结果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会使语文失去该有的意义,使学生逐渐机械化和钝化。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语文的乐趣,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文章透过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观念。结果化的教育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而教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寻意义对学生来说却是受益终身的。所以,当今的语文教师应该高瞻远瞩,更新观念,给予学生一生的东西!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探究小学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