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借诗句扮靓课堂语言
2019-09-10龙德永
龙德永
【摘 要】语文课要上得富有文化品位,教师的语言需要有文学的意蕴和美感,能让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有味,从中既吸收优美的语言,又受到人文雨露的滋润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语言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42
一、借诗句打造导语的文气美
恰当地借用诗句进入导语,是扮靓教学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学《马》一文,一名教师的导语是:“在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征人在马背上对亲人的深深思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将士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勇武。而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笔下的马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作者人文主义的情怀吧。”
导语中借用的诗句,让学生不仅听出了被人驯养的马的作用——心甘情愿地运货骑人、奋勇向前地打仗,而且从中感到马是人们忠实的朋友,听话的工具。精炼的诗句于叙事中传情达意,填补了现代学生心灵世界的空白,诗句中的“马”又切合课文的说明对象,和课文内容形成补充,有血有肉。形式上,诗句与其他词句组合自然,既实用又渲染了一种“文”的气息,显示了语言的美感。
二、借诗句打造评语的修辞美
师生互动是现代课堂运作中的重要特征,教师随时都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矫正错误,二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尤其是后者更为重要。
上《出师表》一文时,一名教师问学生:“从这篇文章中,你们读出了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时,有的学生开始朗朗读书,有的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一会儿后,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一名忠君报国的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一名谨慎小心的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一名知人善计的人,还有一名学生说诸葛亮是一名迂腐之人。这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同学们或议论纷纷,‘自在娇莺恰恰啼’;或朗朗读书,‘大珠小珠落玉盘。’说诸葛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后一名同学求异创新,‘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刘禅是一名‘杨话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的昏君,诸葛亮要不谆谆嘱咐,蜀国恐怕在他率师出征不远就‘山河破碎风飘絮’了”。
教师借用诗句对学生的表达质量进行了评价,言辞里充满了褒扬的诗情和形象的画意,且诗句借用相连,比喻与借代整合,幽默与赞许相融,极具感染力。
诗句“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恰恰啼”比喻学生“纷纷议论”,表现了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自主性极高的特点;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学生读书的声之美,感情之丰富,寓情于语;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评价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语言充满鼓励之意。
三、借诗句打造启迪语的联想美
诗句大都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能引发读者和听众由此及彼或由浅入深的思考。教师如果能借用与所教内容相近相似的诗句启发学生,会使学生有在“溪回谷转愁无路”时“忽有梅花一两枝”的发现与体悟。
教学《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学生很是疑惑,“愁”不是物,何以用船载?教师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借诗句来巧妙诱导:“南宋多愁善感的词人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挺有名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说愁如长江之水向东流去而不会中断,言愁无尽,用的是比喻的方法;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堪称佳句,以比喻、对照写意,言愁多而难以解脱。它们均化虚为实。”顿时,学生豁然开朗。
在这里,教师借用与课文诗句相同的表现方法的诗句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作比喻,言愁多而无尽,比喻贴切新颖,如果用“她的愁真多呀,简直是无穷无尽”来解释,那就毫无启发性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用生活现象作比喻,言愁重难消,比喻形象生动,如果用“她的愁真重呀,重得无法比拟”来解说,那就枯燥乏味了,且没有解决学生的真正疑问,是离题之语。而借用的诗句和课文诗句中的“愁”字合一,借用的诗句比喻通俗易懂,化虚为实明显,学生听后只要展开联想的翅膀就会恍然大悟,显示了语言的启迪联想之美。
四、借诗句打造“开拓语”的丰富美
汉语语言具有丰富性,开拓语言表达的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借诗句可以展示语言的丰富美,扩大学生的语言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一文中的“可怜白发生”时,一名教師是这样打造语言的:“这句话语浅意丰,抒写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此时,诗人的心理定然复杂,也许在想‘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也许在想‘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也许在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也许在想……大家能不能也找几句与诗人的心境相吻合的诗句来?”
教师借用的诗句,都与作者的心境相宜,诗人想杀敌报国,但岁月不绕人,他欲罢不能,其拳拳之心可见。他希望“平胡虏”,和平来到,家人团聚;他自然会想到战场“兵气连云屯”,尸骨遍野;想到朝廷腐败,奸臣当道,他心怀愤怒。借用的诗句都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心理活动。这些诗句又被老师铺成整齐句式,后面设计问题搭桥过渡,能撩拨学生积极去开拓课文的资源的欲望,显示了语言表达的诱发性和丰富美,为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给了钥匙。
五、借诗句打造“结课语”的余音美
教学《出师表》一文的结课时,一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不愧是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读了《出师表》,我还觉得他还是一位写作高手,他的表文先向刘禅提出建议,推荐咨询人才,可谓周全妥帖;他接着自叙经历和创业经过,表达知遇之恩的感激,继而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归纳各方面的责任,也包括自己。情理动人,言辞真挚,闪烁着作者的智慧美,真可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教师在结语中先梳理原文思路,间而用少数语言点评,最后借用陆游的诗句来赞美《出师表》举世无双。诗句在前面的叙说之后恰到好处地引出来,作抒情、比较、作结尾,由具体到概括,由“事例”到“结论”,画龙点睛,令人心服口服,强化了学生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