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状况的共性分析及改进对策
2019-09-10宋建华
宋建华
摘要:本文从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现状分析入手,探讨艺术院校科研成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可行性、可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措施和应对办法,分析科研管理人员在新时代“三全育人”模式下应具备的科研管理素质和工作重心。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科研创新;横向课题;科教融合
高等院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这所院校的竞争力高低,因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一起构成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科研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研管理体制、科研绩效管理、科研平台的建设、科研项目的组织、学术活动的开展、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等各个方面,体现在高校的管理中就要求各高校科研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都要思考如何使这些工作效能最大化,从而提高学院整体的科研水平。
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研成果各大类分布不均衡,重创作,轻理论,艺术创作成果多,理论研究成果少。从教师个体来看,一直在呼吁要对创作或者设计作品维权,但却对专利重视不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少,主持召开有影响力学术会议更少;论文发表、论著出版、科研立项集中在有急切评职要求的教师群体中;理论研究成果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关联不明显。从院系角度来说,科研团队、创新团队有,创作活动活跃,但是缺乏理论高度的梳理和总结;以教学单位牵头的有组织的科研活动缺乏计划和系统管理。从学院的视角来看,科研创作管理部门与教学单位的联系仅限于外围,发布立项通知、组织立项辅导讲座,真正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没有做到。
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可以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示自身学术水平。承办各种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及培训项目,将国外学者请进来。这种做法受益人多,受益面广。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各艺术院校应鼓励各院系建自己的专业图书资料室,增加外文图书的比重。可以考虑跟各学院学术期刊合作,鼓励教师开展集中性主题论文写作。比如,某一期学术期刊可以开辟一个专栏给服装专业的教师,专门发表欧洲的服装史方面的论文,这些精选的精深研究的论文既可以做学术成果交流,又可以做教师培训的素材。其他专业也可以精选本专业热点主题论文,集中发表。同时,同一主题集中的精深研究专栏也将成为本院学术期刊的特色,也有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品质。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更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因此促进国家发展的核心就是要重视科技创新。目前各艺术院校创新团隊不少,但是工作成果与好的经验缺少系统梳理和总结。系统性的理论总结有助于创新成果的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团队对外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可以考虑从学院的层面统一组织对创新团队的系统梳理和经验总结,将创新和艺术创作上升到理论高度,深度的全面的理论总结也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团队的再提高。
科研资金投入应该有重点,由点及面。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科研实力强劲,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各方面在学术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之后自然能带动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的信心,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因此,学院应从学院整体的视角和高度确定最先要大力扶植的学科,在该学科成果丰硕的基础上再考虑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招聘专业教师时,应届毕业生应增加一个条件,就是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学术论文正式出版或发表;引进博士或者副教授以上人才应该要求有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并且/或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或有独立学术专著出版。学院也应该在引进人才时与其签署科研立项任务书。
将科教融合理念积极运用于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教学、科研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二者必不可少,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助益的。二级院系应鼓励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自己从所承担课程中提炼的科研心得或者成果。同时也应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形成课题来源于教学中的问题,最终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去为教学服务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种相互的提炼应通过总结的形式体现出来,以鼓励教师养成随时总结,发现科研创新点从而激发科研灵感、提高科研能力。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心得输送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和研究能力。
各艺术院校现有的科研创作工作量考核办法中应对考核周期实行3-5年的弹性考核方式,更符合科研规律。客观的科研规律就是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在周期内是不可能均衡的、有的科研成果也不是短期内就能速成的,而是循序渐进,逐步累积的。以一年为周期的考核方式不是在鼓励高质量科研成果,而只能达到刺激成果数量增加的目的。可以通过阶段性研究报告来考核不均衡期的科研工作。
科研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当下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的重心转移现象,加大对横向课题的管理力度,横向课题应该是当下和未来科学研究、科研创新与实践的主体。横向课题是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最好的媒介物。横向课题具有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案例教学等无可替代的绝对优势,更是能为培养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实践机会的重要平台。
总之,科研管理人员自身也要积极做出改变,将自身从过去行政化痕迹过重的发布立项通知、收取立项申请的传统思维中解脱出来,将关注点放到科研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上来,提高自身在新媒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提高自身在新时代“三全育人”新模式下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应对能力,从根本上实现从追求数量到数量和质量并重,最后到追求质量的转变,制定和完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评价体系,使科研成为促进艺术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杜学亮.高校科研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
[2]常文磊.英国科研评估制度与大学学科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
[3]王富良.科研项目质量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5年8月.
[4]向桂英坚守职业责任科教引领发展[J].教育改革与发展,2019年第11期.
[5]黄崇杏,许树沛,黄丽婕.科教融合的创新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9年第17期.
[6]刘笑吟,徐俊增.教学、科研与教学管理相结合的高校教师发展新模[J].高教学刊,201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