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9-10谢舒
谢舒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体育俱乐部这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引进这一教学模式,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体育俱乐部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现状;对策研究
现如今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融入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项新突破,是体育课程经过长久的探索获得的知识结晶。它作为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和体育发展趋势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体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和体育项目课程,它與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素质的提升;它是按照学生自主选择的体育项目,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育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更能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最终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总体来说,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为最终目的,能够为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力量。
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开展现状
高职院校开展体育俱乐部存在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师方面的问题,教师人数与教学任务不成正比,教师人数较少,由于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提升而来,教师水平与高职院校所要求的教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第二点是体育课程方面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是三年学制,高职学生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就有所减少,但是高职院校依然要完成教育部门设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往往有所拖延。第三点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开展体育俱乐部与本科院校开展体育俱乐部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际的运用俱乐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经常将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到传统的田径项目中,模式单一,不利于体育项目的均衡发展。最后一点是课时选择不科学,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课表排列时,将体育课程都放在下午进行,这就会导致上午的器材场地空闲,下午的器材场地人满为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影响学生获取体育知识以及进行体育锻炼。
三、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对策研究
(一)完善体育俱乐部选课模式
选课的质量决定了体育课应用俱乐部模式教学的质量效果。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体育课俱乐部选课机制,改善体育课的选课情况,进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先向同学们讲解清楚体育俱乐部的选课规则,让学生大致了解选课的流程,进行心里的预先选课;再对课程的安排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整,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上课时间、地点、学习项目、任课教师,方便学生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后高职院校的体育项目总负责人要对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与分配,结合体育俱乐部项目所规定的人数,合理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师分配。
(二)增强体育俱乐部教师队伍
由于体育俱乐部这一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真正掌握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的教师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体育俱乐部师资力量的建设,根据教师选聘的规定引进大量高素质人才,并且对于体育教师应进行定期培训,使教师们获得更多关于体育俱乐部开展的知识,以提升教师们的知识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学习其他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优秀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出一种符合高职院校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新引进的教师应被给予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机会,让新教师尽快熟悉体育教学的过程,积累更多教学经验。
(三)体育教学特色化,丰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各具特色,所以体育教育部门应按照院校特色进行教材编制,创新与高职院校特点相符合的体育教材,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实现体育俱乐部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结合。在体育俱乐部的开展中,高职院校应克服教学活动场地、器材不足的障碍。高职院校应该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开发适合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四)建立完善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
科学的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良好前提,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以保证其顺利实行与发展。高职院校建立以体育俱乐部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各个体育项目独立的开展体育教学,定期对体育俱乐部知识进行讲解,对每项活动都能有依据的计划执行,切实保障体育俱乐部的规范化发展。要合理利用高职院校的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如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来优化体育俱乐部管理结构;从学校出发,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依据体育项目和选课结果进行分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特点来规划体育俱乐部的课时、体育项目和考察标准,为体育俱乐部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还处于较浅层面,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来充分运用体育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构建研究[J].体育世界,2014 (10):91-92.
[2]秦涛.谈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新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 (14):191-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