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
2019-09-10兖鹏
兖鹏
摘 要:东营凹陷南坡高青地区在上古生界上石盒子组发现了良好油气显示并初步建立了产能,揭示了本区古生界勘探具备一定潜力,本区下古生界潜山具备相同的成藏机制,下古生界勘探中难点是一旦发生井漏、井涌等复杂情况,会严重影响勘探与开发效益的提高,能否卡准潜山界面直接影响施工安全及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总结了本区下古生界潜山界面卡取方法,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卡取方法
本区潜山探井有的涉及下古生界潜山界面卡取,有的直接以下古生界以勘探目的层,潜山风化壳缝洞发育易发生井漏,造成上部地層坍塌而卡钻,或因有良好显示而井喷,一旦发生井漏、井涌等复杂情况,就会严重影响勘探与开发效益的提高,能否准确卡取潜山界面,将技术套管准确下入灰岩界面以下2~3米以封固上部油、气、水层和易坍塌地层,是钻探成败的关键。
1 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分析
1.1 进山特征与岩性组合特征
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为宽缓斜坡沉积、构造背景,结合现场勘探实践,本区有正常层序进山,非正常层序进山(缺少部分对比标志层)或断层进山三种方式。若是非正常层序进山,通常缺失上述一组或多组对比标志层;若是断层进山,通常断缺石炭系下部层序,即穿过断层面直接进入下古生界古潜山,视断切位置不同岩性组合特征差异较大。本区下古生界古潜山风化壳之上基本不存在砾石层,岩性对比标志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①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发育奎山段、万山段石英砂岩,山西组通常发育多套煤层或煤线;②石炭系太原组发育一般发育3~4层煤层,3~4层薄层灰岩,太原组底部以厚层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结束,通常称为太原组“底板砂岩”,底板砂岩结束是进入石炭系本溪组的标志;③石炭系本溪组一般发育三套灰岩,有的发育两层。其中,上部为1~3米的南定灰岩,岩性为灰色、深灰色隐晶灰岩;中部为厚3~8米的徐家庄灰岩,岩性为灰色、褐黄色隐晶灰岩,含燧石结核条带,全区稳定分布;下部为厚1~2米的草埠沟灰岩,个别地区本套灰岩不存在,距风化壳8~10米,这三套灰岩(白云岩)为区域对比标志;④本溪组底部为暗紫色、紫红色或杂色铁铝质泥岩组成顶部风化残余带,或称风化壳,又称G层铝土矿,横向分布不稳定。
进入古潜山,溶蚀带岩性成分单一,以碳酸盐岩为主要岩性特征,质纯、色浅,碳酸盐岩含量百分比高,并常含有较多的自形晶方解石矿物。
1.2 钻井参数特征
钻探实践过程中,在钻井工艺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钻时、扭矩变化特征最为明显。钻时明显变快。正常层序型下古生界古潜山风化壳较上覆上古砂泥岩地层,可钻性变好,钻时变快,常有钻具放空现象。
1.3 综合录井参数特征
地质及钻井液参数主要包括气体、温度、电导率、灰质白云质含量分析等参数。古潜山界面是油气聚集的场所,钻遇时气测变化明显,多伴有二氧化碳、硫化氢、氢气等非烃组分;其次,现场多用跟踪碳酸盐岩含量变化的方法来协助识别灰岩或白云岩对比标志层。
1.4 其他表观特征
下古生界古潜山风化壳之上多发育有紫红色或杂色铁铝质泥岩,具造浆性,钻遇时易造成钻井液红色浸染;钻遇潜山定碳酸盐岩风化壳是易造成钻井液白色浸染。冲洗砂样时,洗砂水先红后白,是进山的重要标志,即通常说的“红色近,白色进”。
2 潜山界面卡取工作方法
2.1 钻前分析
钻前认真分析进山方式,根据钻井地质设计、区域及邻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分析钻达潜山风化壳时的地层层序及其岩性特征,预测钻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进山征兆”,判断是那种方式进山。
2.2 钻中控制
2.2.1 严格把关基础资料录取质量
基础资料是一切科学分析的前提,没有现场岩屑、气测等资料录取的质量保证,一切分析无从谈起。
2.2.2 严格检查随钻分析
钻中加强地层对比和随钻分析,对钻过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及对比标志层进行核实,提出中期预告。
2.2.3 临界点控制
在进入预计潜山界面前200米,组织工程、地质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讨论临界点各项控制工作。组织做好人员分工,使大家各司职责,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司钻和综合录井仪器操作员是井下钻井参数异常的第一发现者,当钻遇古潜山风化壳界面时,司钻首先会有感觉,蹩、跳钻是明显的进山特征,如果孔洞发育还会有放空现象;综合录井仪器操作员发现钻时突然变快,扭矩幅度差增大,当孔洞发育还会有放空现象,是钻遇下古生界潜山的明显特征。司钻应立即停钻上提钻具循环,坐岗人员分别汇报或发布报警信号,相关人员按分工要求进行观察和落实,卡准潜山界面。
3 结语
上文主要从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两个方面,对该区块潜山界面卡取工作经行了探讨。在勘探实践中,一方面要分析是那种进山方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进山方式综合应用多种方法确保准确落实下古生界潜山界面,不能单独依靠一种方法或模式来开展工作,应该结合勘探实践,不断分析总结该区进山特征,以期更好的指导后续勘探实践。
参考文献:
[1]马立驰.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