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研究综述
2019-09-10邓梦圆
邓梦圆
摘要:乒乓球竞赛是提高大学生身体机能、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和提高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目前,有关高校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对乒乓球项目赛前心理状态研究特别是赛前状态焦虑研究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在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以“赛前焦虑”、“高校运动员心理状态”和“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分别检索出相关文献678篇、213篇和108篇,对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特点和影响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成因进行归纳分析,并对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调控训练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赛前状态;状态焦虑
一、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
我国多所高校都开设了乒乓球专业,高校乒乓球运动员与国家乒乓球队专业运动员、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①与国家乒乓球队专业运动员相比,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有另一个身份——学生,即是学生中的运动员,需以学业为主,而非以训练为主。这一特点决定了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少、训练强度小、训练场地有限等特点。②与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多了一层“运动员”的身份,在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进行专业训练,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无法完全固定训练时间。
二、高校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成因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技术精细且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随着对抗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双方比较的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改变。”[1]运动员赛前心理变化较大,其中状态焦虑是影响高校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状态的重要成因。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对运动表现影响更大、更为直接的当属状态焦虑。而影响状态焦虑的原因有:担心在比赛中发挥不好,不能满足训练或比赛对经济上和时间上的要求,训练场所的变更,对自身天赋和潜力的怀疑,与其他队员之间的不协调以及运动损伤等。”[2]运动心理学家费希尔运用S-R焦虑量表分析了运动员焦虑产生的原因,认为“运动焦虑是由三个纬度的原因引起的①对个人有威胁。如怕失败和受伤、怕消极评價、怕辜负亲友和教练期望等。②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比赛胜负不定)或消极的确定性(如输了球)③期待。即焦虑是由悬而未决而又无法有效预防或解决的情境所造成。”[3]
拉扎勒斯认为焦虑是对运动员的表现产生实际影响的情绪之一,也就是说状态焦虑会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临场发挥产生重要影响。高校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失败的恐惧,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一般是校内集中训练,鲜有集中外出学习交流的经历,无法预估对手的实力,也不了解对手的比赛战术,所以他们害怕被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打败。②对消极社会评价的恐惧。高校乒乓球竞赛一般是由国家教育局或省教育厅举办的,观众多为与运动员同龄的在校大学生,观众对比赛的评价往往是比较直接的,运动员们比赛结束后会接收到观众的正面评价。这和专业乒乓球运动竞赛是不同的,专业乒乓球竞赛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很少有机会和观众正面交流。③对受伤的恐惧,乒乓球比赛虽是隔网对抗类项目,但在比赛中难免出现意外,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运动员,如果比赛中受伤意味着不能参加文化学习,也不能参加乒乓球训练。“赛前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对技能类项目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的形成起到中等强度的负作用”[4]乒乓球项目是集技术与战术为一体的隔网对抗性项目,赛前状态焦虑对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影响较大。
三、高校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调节方法
(一)训战结合
高校乒乓球训练一般是在校内进行,学生缺乏比赛实战经验。在训练的同时结合周期性比赛,给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创造更多的实战条件。
(二)积极反馈
“随着运动竞争的愈演愈烈,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和良好竞技状态的保持都离不开两个主要因素:运动员自身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教练员行为的影响,两者是取胜不可或缺的部分。”[5]教练员应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予以运动员行动、言语上的积极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运动员应成熟理性地看待他人评价,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上,集中精力对抗比赛。
(三)心理辅导
许多高校乒乓球队都有教练员和生活老师,但没有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增长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教练员应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的机会如:定期展开专业赛前心理辅导、周期性心理状态测量等。
乒乓球竞赛一般采用分组抽签比赛,运动员技术水平不相上下,平稳的心理状态和素质才是取胜的关键要素。只有具备过硬的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合理适当的心理调控,才能在比赛中发挥自身潜能创造更高的意技水平。只有掌握了赛前的自我调节、赛间的自我控制,才能在比赛中建立充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机会获得比赛的胜利。
四、结语
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同专业运动员相比较,在竞技能力、竞赛平台、训练恢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通过对运动员竞技心理的训练能提升他们对比赛的专注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帮助运动员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对竞赛中遇到的困难有更充分的准备。目前,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的负面心理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教练员长期、有效且系统地对运动员施加心理影响与训练,这将成为我国乒乓球训练向前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瑞平.乒乓球赛前的心理准备[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 (3).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3]喻晶.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调控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 (6).
[4]王智.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和有关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 (7).
[5]徐文泉,王智.影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心理状态的教练行为:运动员知觉模型的建立与测量[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