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问题分析

2019-09-10赵婷婷

环球市场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

赵婷婷

摘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持续高增,银行资本充足率不断降低,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呈现出试点不断扩容和产品多元化的特点。首先分析了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了不良贷款的选取、投资者多元化和加强对相关金融机构的监管协调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建议。

关键词:不良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

2012年,我国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试点从国有银行到城商行再到农商行。经过多年的稳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稳定发展,是解决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的金融创新工具。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也随之大量增加,不良贷款的存在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与资本安全。2016年,人行出台了相关文件,允许中农建工交招这几个国有银行作为首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一年内共发行14单产品,发行额累计 156.1亿元。不良贷款证券化使得不良贷款出表,维持了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维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放缓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随之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2014-2017年不良贷款额年年增加,增幅为158.54%,不良贷款率由1.1%增至1.74%。以前我国处置不良贷款有包括重组、核销、清收和转让的方式,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把银行风险给转移出去,只能在内部自已消化。我国在2008年就发行了建元2008,是第一单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推广发展就停止了。不良贷款已处于大量存在的状态,一些银行依靠自身实力无法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我国在2016年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批准六家国有银行作为首批试点,2016年发行量254.68亿元。2017年试点银行扩大,包括民生、浦发和华夏等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发行了第一单以信用卡不良资产的债券。交易结构分为优先档和次级档,优先档是有AAA评级结果为支撑的,缓解了不良贷款回收金额和不确定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面临的问题

(一)不良贷款的规模较大

不良贷款是表示收回把握性极小的贷款,其可以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也是存在很大的可变性。但是实施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必要基础便是要具备稳定的现金流,以其可靠的现金流发行资产支持债券。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就是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对于一笔不良贷款所能回收的把握性是极小的,所以对把这笔贷款进行证券化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将银行许多的不良贷款集中在一起,将会获得较稳定的现金流,就能够有效的分散风险。所以现在只有规模实力厉害的银行作为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它们有实力把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打包出售进行证券化出表,降低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风险。

(二)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投资风险大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本身就是商业银行风险大难收回的贷款类别,以其来进行资产支持债券风险也是极大的。一方面投资者会以为不太会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并且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一直都在上升,得到回报的希望就会更小,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不愿意去购买。另一方面,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大部分是被其他商业银行所持有,发行人的不良贷款达到出表的目的、各商业银行相互购买对方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可以降低各自的风险,但是不良贷款所造成的风险仍然在银行业内传播,并没有分散到银行业外部,比如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长此以往可能会累积成金融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将会造成整个资本市场的动荡。

(三)不良贷款基数大,证券化不是主要手段

不良贷款余额和关注类贷款余额在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基数将不断扩大,虽然不良贷款证券化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贷款率,提升资本充足率,但是不良贷款证券化僅适合于在不良贷款大爆发时期,比如我国目前状况。它不是解决不良贷款的根本之法,也不适于将全部大量的不良贷款全部证券化。

三、对策建议

1.作为不良贷款的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不良贷款的选择应该是合理且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目前我国不良贷款分为三类,在构建资产池时,应只考虑次级和可疑贷款,损失类贷款是无法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池中的不良贷款应确保是多笔组合,区域组合和行业组合,才能减少风险。对于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要根据市场要求的变化设计相应的产品,降低发行之后的投资风险,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和偏好。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都分为优先档和次级档,前者具有评级报告,信用较好,风险相对很小。次级档并不具有,次级档的投资者都是一些实力强厚和信用较好的基金和银行。对此应扩大投资者规模,使投资者结构变的多元化。其中要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投资,使本存在银行业内部的风险转移到外部。

3.评级报告是发行者合理定价和投资者理性投资的基础,如果评级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差,这将会是阻碍不良资产证券化深入发展的绊脚石,也会是扩大投资者群体的障碍。开启不良贷款证券化才将近两年,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的技术能力相比较欧美国家还是欠缺一些。提高评级机构的技术能力,规范金融中介机构的职能,增强评级报告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4.完善相关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使其在大力发展时期做到有法可依。相关政府部门应增大对不良贷款证券化相关的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协调,加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使得投资者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在发行前后的真实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危患。

5.政府应刺激经济恢复增长,减少因企业破产导致的贷款无法回收的情况。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发放流程的监管和审查,发放后的实时追踪调查,增加贷款的可回收性。同时商业银行要适当的利用证券化来处置不良贷款,关注其估值和回收环节,保证稳定而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军会,尹继志.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的意义及相关问题[J].企业经济,2013(7):176-180.

[2]张明,邹晓梅,高蓓.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上海金融,2013(11):31-36.

[3]杨迪川.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机理、案例与改进思路[J].南方金融,2016(10):9-16.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小额不良贷款成因与防范措施
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不良率农行最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资产证券化大幕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