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分析与建议

2019-09-10王展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环境风险环境影响评价

王展

摘 要: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重金属污染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相关研究也因此大量涌现。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價问题,并深入探讨解决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策略建议,希望研究内容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金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

1 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分析

1.1 环境风险突出

受土地资源分布与利用、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区规划环评滞后等因素影响,我国存在大量距离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区、基本农田不足1公里的涉重金属污染企业。由于企业的布局较为分散,重金属污染的集中管理难度较大,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范围也因此扩展,重金属污染集中监管和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受到较大制约[1]。

1.2 重金属总量控制指标难以确定

现行的行业排放标准与综合排放标准在各重金属排放限值规定层面存在一定差异,配合不完善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很容易出现总量相关的监测、摸底、分解、考核等问题,污染防治措施的选用也可能受到影响。此外,受涉重企业的原辅料来源、工艺水平、发展历程、“三废”治理情况差异影响,切合项目实际的产排污系数确定存在较高难度,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1.3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不全面、人体重金属现状评价缺乏

现阶段国内外存在大量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和方法,但由于各具特色,且适用范围、应用局限性较大,单一的标准和方法往往无法满足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要。

1.4 人体重金属现状评价缺乏

皮肤接触、呼吸、消化道均属于重金属危害人类的途径,血液重金属含量超标事件往往因此出现。但在我国现阶段的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受调查群体、调查样本数、经费、环评时限、群众认知等因素影响,人体重金属现状评价往往被忽视或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这一现状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2 解决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策略建议

2.1 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结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为解决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需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这一制度的建设需重点关注重大减排工程,环境质量改善核心必须在总量控制指标的优化中得到重点体现,环境实际应与减排需要实现深入结合。具体来说,环境质量较差且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的地区,需加大减排力度并落实重大减排工程。环境容量较大且重金属污染一般的地区,则需要首先维持稳定,并逐步推进减排工程建设。在总量摸底、监测、分解基础上,重金属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需明确区域性的总量控制指标,土地利用信息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综合分析需在指标制定中得到重点体现[2]。

2.2 实现重金属污染企业合理布局

实现重金属污染企业的合理布局首先需基于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重金属污染企业区域进行划分,以此集中监控和控制重金属污染企业,重金属企业的影响程度和污染范围可得到较好控制,空间和时间上的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也能够尽可能降低,监管和防治的成本同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具体的环评工作开展还需要考虑区域经济环境发展的不同,以此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以此避免城市规划发展变化可能引发的拆迁和投诉风险。

2.3 创建针对性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更好开展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针对性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早在2012年,我国便已经开始进行重金属等特别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研究论证,研究以北方锌冶炼企业为代表,并围绕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分布、影响范围,及排放现状、排放水平、环保投入、环保措施运行情况、环境防护距离设置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研究,针对性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将在不久后出台。结合上文研究内容,针对性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将重点关注重金属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重项目环评审批、新增重金属污染排放量严格控制、涉重项目环评文件编制规范。

2.4 引入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

考虑到涉重金属污染项目对环境影响存在较高复合性与复杂性,且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存在技术缺乏、标准滞后、基础信息底数不清、修复技术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必须引入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以此应对环境标准、环境保护目标等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更为全面的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在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引入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污染源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并跟踪开展此类工作,即可掌握涉重金属污染项目投产后项目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程度,配合有效的补救措施和改进建议,并总结经验和规律进行反馈,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即可实现持续性提升。

3 结论

综上所述,涉重金属污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关注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实现重金属污染企业合理布局、创建针对性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引入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评价路径。为进一步提高评价有效性,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等问题的避免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凯,黄智伟,陈艳梅,陈然,吴昊.三沙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及环境风险评价[J].渔业研究,2019,41 (02):121-129.

[2]吴珊珊,孙慧兰,周永超,周玲.伊宁市道路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质量评价[J].干旱区研究,2019,36 (03):752-760.

猜你喜欢

环境风险环境影响评价
浅谈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
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要点探析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风险再现与媒介正义
我国内陆核电站环境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研究
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完善环境群体性事件中风险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