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的转向思考

2019-09-10贾昭璇

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转向女性形象

摘要:好莱坞科幻电影一再展现强人工智能的悲观预想,这种对科学技术投入深切人文关怀正是科幻电影的最大人文魅力。影片中机器人形象的构建,进一步表明影片的思想内核是引导观众以超离现实的视角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等终极问题。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人类心智。人工智能科幻电影最终想要告诉人们,人机携手,人机互助,就是人类这种有心智的有机体和机器人这种有智能的无机体之间的最终正确抉择。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转向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常出现在两种领域之中,一是科学领域,二是科幻电影。回望人工智能的科学发展史,科学家们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这次会议正式確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性会议。而参照科幻片的历史,在20世纪20年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就已在大荧幕中出现。本文结合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

1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概念的界定

在美国机器人协会(RIA)给机器人作出的定义中,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可编程序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的,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个定义主要是指现实中应用于工业制造生产的机器,而不是影像中常见的机器人形象,影像中的人形机器人更多主张表现那些具有“个性”的、有感知能力的甚至是拥有类似人类情绪的“人格化”机器人。笔者认为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至少还应当符合以下这些特征:首先,由人制造:机器人从来不是某种自然生成的产物,其诞生应符合由人制造这一特征。从这个特征出发,在《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中出现的汽车人、飞机人等角色由于从根本上并非由人类制造出来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看应划分为外星机械生命体而非机器人;其次,采用科学的能量来源作为驱动方式:在众多机器人角色所采取的驱动方式中,电能是最为常见的驱动能源,同时也不排除利用某些新能源进行驱动,如化学能、太阳能甚至核能等,如在《钢铁侠》系列电影中所出现的钢铁战甲就是采用了微型核反应堆的供能模式。从这样一个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在机器人的范畴中排除掉部分奇幻、魔幻类型电影中所出现的机械造物,如《绿野仙踪》中的铁皮人。实际上,随着近年来影像中机器人的形象日趋多元化和高度拟人化,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在影像呈现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试图从外形或机体构成等单一维度去界定、概括机器人的概念已经成为了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

2对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转型的反思

法国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曾指出,电影的本质是我们理解现实的方式取代了现实本身,而这种理解恰恰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换句话说,电影即是意识形态的产物。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发展历程中一次次地审视着人与创造物的关系,这一方面给电影本身带来了叙事张力和戏剧性元素,另一方面透露着人类通过电影在假设、讨论、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一次次地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地位。通过电影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转向,我们可以窥见,科幻电影作为独特的电影类型,具备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从早期科幻片中的经典情节模式——科学家对自己的创造物失去了控制,从而导致自我毁灭,透露着人类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深深的担忧。这种科技悲观主义来源于电影投射出的不可知论,表现了人类作为主体对其本身进化的忧思。在伦理问题场域中,人类同样使自己陷入泥潭般的困境。人工智能一方面服务于人类,是人类身体和功能的延伸,另一方面又对人类构成威胁,导致人类陷入自身异化的困境。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形象引发的关键问题思考在后人类语境中激发了新的生命力,这些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但形象类型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而且有机体与无机体、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融。观众在享受科幻电影所带来的前瞻科技感的同时,应从多方面去细细体会其中的现实镜像与人文思考,不妨期待更多独具魅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女性角色的出现,为后人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提供新的方向。

3人机携手的未来

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进一步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人类对机器人的需求愈发强劲。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Baroncel在题为《正在征服世界的机器人》演讲中表示:“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机器人最大的消费国,但是消费密度还可以进一步上升。”⑤医疗机器人、助老机器人、儿童看护机器人、宠物机器人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管科幻电影中的强AI能否实现,人类生活的智能化潮流势不可挡,人类需要学会和机器人友好相处。我们需要机器人成为生活中的友好伙伴和得力助手。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如果现实中的弱AI进化成为科幻电影中的强AI,并广泛出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那时的机器人除了生理构造与人类不同,在其他任何方面都将与常人无异甚至更优秀。我们就需要面对人类几百万年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重大改变,既有社会结构将发生全方位更新。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社会交往的准则、职业结构的调整、机器人法律和相关科学的解释等一系列相互联结的重要方面,都将深刻影响人类历史的未来走向。人类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助来面对未知世界,人工智能必须借助人类的合理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当初造就自己的价值。正如第一部人工智能科幻巨制《大都会》(德国,1927年)在结尾处预言般地说道,头脑和巧手想要结合,但他们没有心。而头脑与巧手的协调者当然是心脏啊!可以说,能够协调机器人的电子脑与巧手的,正是人类伟大的心灵。人工智能科幻电影最终想要告诉人们,人机携手,人机互助,就是人类这种有心智的有机体和机器人这种有智能的无机体之间的最终正确抉择。

结语

作为现实中业已存在的一种与人类相对的“它者”形象,机器人题材的电影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科学、影视艺术乃至哲学等各个方面,也成为了影视创作者经常想要表现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呈现了一种与现实所不同的机器人文化,并借助机器人这一似人非人的意象,展开了对人类文明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凯斯·M·约翰斯顿.科幻电影导论[M].夏彤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6.

[2]张翠翠,桑琪.科幻电影中“智能”机器人主体形象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

作者简介:贾昭璇(2000.06-),女,职称:学生,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单位: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工程。

猜你喜欢

转向女性形象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