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的中职生自我概念研究方法探讨
2019-09-10李志立林丽双
李志立 林丽双
摘要:本文基于心理所有权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对心理所有权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了一种针对中职生自我概念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心理所有权;中职生;自我概念;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关于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而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相对较少,能提出有效研究方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如何找到有效的自我概念研究方法,探索自我概念干预机制,已逐渐成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心理所有权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很诸多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ESOP),使员工得到工作激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法定所有权并不直接对员工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而是间接通过心理所有权起作用。Pierce(1991)首先提出了心理所有权的概念。他认为,心理所有权是一种个体感觉所有权的目标或其一部分是“他的”或者“他們的”的状态。Dittmar(1992)认为心理所有权的体验连接了自我与各种目标物。心理层面上的所有权体验是一种占有感,它使得人们把占有物视为“自我的延伸”,进而影响着人们的动机,导致态度并最终引发行为。
在随后的研究中Pierce(2003)指出,心理所有权产生的途径包括对目标物有责任感并进行控制,了解目标物的隐秘信息,以及以时间精力投入到目标物之中来实现自我投资。而Stephen等(2003)认为工作群体中的心理所有权是一种共享的组织占有感,它体现在所有权信念和所有权行为中。心理所有权能够满足人类的三种基本需求: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及“家”(空间归属感)。这三个基本需求都有助于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和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心理所有权在组织中的影响,探讨心理所有权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以心理所有权理论为基础,开发了不同的心理所有权测量问卷。目前关于心理所有权的构成要素及测量方法还不够成熟,很多都是纵向关系研究,缺乏截面关系研究,实证检验也不够充分,使得已有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心理所有权理论是在ESOP的背景下研究的,认为员工持股会导致心理所有权的出现,但是没有实证论证其他形式的所有权能否导致心理所有权;另外,心理所有权的表现形式及其效果还有待进行更多的深入的实证研究,还需在未来研究中予以深化。
二、自我概念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第二,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1890年,詹姆斯对自我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自我”指的是“代表自己”。他在研究中提出自我可以分为“主我”与“客我”两个方面的内容。詹姆斯在认识自我概念时站在自我心理活动所具有影响的视角,从而提出将其分为“我”与“我的”二项内容。奥尔波特认为“自我”主要指的是自己,是关于自身各个方面的内容。罗纳德等(2014)认为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体对自身比较稳定的一种评判。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个体的自我概念主要有三种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自我认同的一致性;(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3)决定个体的期望和归属感。
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我概念往往包括“自己”和周围“重要的人”。中国情境下的个体的自我概念其实是一种“互依自我”,这种自我概念更倾向于从与他人的关系和角色规范角度来定义自我以及自我延伸,也更倾向于在维护与他人的和谐以及与他人进行互惠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将这一点衍生到学校中,我们会发现,可以利用这样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同侪群体施加影响,让正面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无形中能够得到一种提升。
目前心理学学术界的不少学者都对自我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有的组成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有的则是从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功能入手展开研究,再者就是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进行研究。不同派别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研究都有各自的贡献与局限。随着理论概念的弱化,有关自我的应用却逐渐兴起。自我概念在具身情境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背景下突破了传统观念,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三、心理所有权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研究
Furby(1978)提出占有心理学是心理所有权的理论基础。占有感无处不在,既可以指向有形物体,又可以指向无形物体;既可以基于法律所有权发生,又可以在法律所有权缺失的情形下发生。占有和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詹姆斯(1890)指出“个体的自我是他可以称作他自己的东西的总和……如果他们(占有物)增加或繁盛,他就洋洋自得;如果他们减少或消逝,他就沮丧难过”。Issacs(1993)也指出“我的东西变成了我的一部分”。Furby(1978)对占有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自我和占有物之间建立关联是因为占有物不仅增强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还帮助个体定义了延伸自我。
对占有物的控制就像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一样,被个体看作为自我的延伸,对发展自我概念有工具性作用。Pierce(2003)等人认为心理所有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自我概念的构建和强化所产生的。心理所有权对行为的激励作用,来自它满足了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效能和个体空间领地维护的需要。占有物本身是一种个体身份的信号显示,能够帮助个体理清自我,向他人表明自我的身份,以及维护这种身份认同的一致性;对于资源的占有,也能够让个体更好的控制环境从而得到自我效能满足的体验;占有物也是个体赖以构筑个人保障领地界限的依托,空间持有使得个体感觉到如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心理所有权的满足程度,如个体的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和空间领地的归属感的高低程度,实际上就反映出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和强化程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个体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和空间领地的归属感的情况,对个体自我概念进行分析研究。
四、中职学生自我概念研究方法探讨
中职生一般是指年龄段在15-20岁之间,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个性鲜明,需要他人认可阶段的孩子,这也是中职生形成稳定观点的重要时期。自发展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此时期是中职生重新界定自身价值的关键阶段。中职生在这一年龄阶段,身体发育与观点的形成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而他们的处境使得他们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差、知识储量小、综合素质不高的不足之处,厌学情绪和各种不良行为普遍存在。这其中自我概念在他们心理变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成熟也变得愈发艰难,能否纠正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对中职生今后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如何找到有效的自我概念研究方法,探索自我概念干预机制,已逐渐成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自我概念多维度多层次模型的研究占主导地位,多数研究和量表的编制都以这一模型为基础,如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量中职生自我概念不清晰,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不认可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不具备归属感等,都反映其自我概念是比较负面的。因此,在对中职生自我概念进行调查或研究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其心理特点,他们对待调查或研究往往表现出不耐受或者急于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单一的自我概念量表往往不能完整做好,不能如实反映其自我概念状况。
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个体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和空间领地的归属感的情况,对个体自我概念进行分析研究。所以,这样我们可以将中职生的自我概念的研究,“化整为零”,转化为对中职生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的研究,这三者的研究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和全面,相应的干预方法也很多,更有利于研究的開展和实施。这样的研究方法,立足中职生的实际,更注重中职生的具体心理感受,能更客观充分的反映他们的自我概念,并提供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袁凌,肖蓉.心理所有权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07(07):22-24.
[2]黄嘉欣.正式所有权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基于自我概念理论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3):169-171.
[3]梁果.心理所有权的产生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
[4]戴丹丽.心理所有权的生成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
[5]谢玉珍.自我概念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57-58.
[6]李喜平.中职学生自我概念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9(26):146-147.
[7]昌永菲.偏差青少年自我概念现状、来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8]杨凯.中职生自我概念的调查及其团体心理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4.
[9]陈茜.中职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注:本论文为广东省华侨职业技术学校校本课题《中职生自我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成果之一,编号:2019HQZX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