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崛起的西部绿色文化城

2019-09-10张武明

群文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西宁剧场建设

张武明

每当我登上位于西山之巅的浦宁之珠,观望高楼林立又绿色浓浓的市容,或走进设在海湖新区中心地带的青海大剧院观看文艺演出,或出行时进入新建的西宁国际机场和西宁火车站,特别是得知西宁市已与66个国家建立了商业伙伴关系,今年第一季度就完成了生产总值557.09亿元,作为一名西宁发展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面对这些现代化建筑和经济成果,不由自主的浮想联翩,抚今忆昔,生出许多感慨和联想来。我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和青海解放70周年来临之际,记述西宁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中青年朋友们了解这段历史或许有些益处。

解放初期西宁记忆一馆一院十二人员

早在上世纪的1952年11月,我们西北军区后勤政治部京剧团奉上级指示,与驻青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戏曲队合并,全团来到西宁,从此我成为西宁的永久居民,算来已有67个春秋。那时整个青海省的经济尚未复苏,这一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还没有达到两个亿,物质和文化生活仍然处在艰难困苦之中。就西宁而言,市区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00人。在城市建筑方面,所谓的繁华区除以湟光电影院为中心有一座三层楼的建筑名曰湟中大厦和两层楼的百货公司外,东西南北大街一律是低矮的平房。狭窄坎坷的黄土马路,晴天扬尘土,雨天甩泥浆,一辆大卡车过来都无处躲避。在社会事业方面,不仅西宁,全省的高等教育都是空白。全市仅在北大街有一家中山医院,其余仅是一些零星的个人诊所,总床位加到一起不足百张。而文化机构设施及文化事业,全西宁也只有一家图书馆和一家电影院,两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加在一起只有12人,作为演出单位,我们更感到不方便的是全市没有演出场地和设施。为解决这一难题,一军戏曲队在石坡街一个大院投资3000元,修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席棚剧场,内设长条木板座位526个,两侧售卖站票。舞台照明除灯光以外再无任何设备。舞美电工是用一大缸盐水来控制电压,升降光线调节气氛。这就是解放初期西宁市文化机构与设施的基本状况,至于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有组织的文化活动那更是无从谈起。总之,如果说当时的西宁近乎文化荒漠亦不算过分。

以人民剧院为标志开启初期文化建设

70年来,我认为伟大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三个时代,即建政恢复经济时代、改革开放时代和经过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时代。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回首走过的发展历程,由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无现成的道路可循,需要不断的探索前行,故而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其不同的发展理念与特征,发展的速度与成果亦有所不同,但是,以人民为中心却是我们党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西宁的发展毫无例外地也经历了这一过程。“文革”前的17年可称为初期建设阶段。我的记忆中,地处西大街的人民剧院应该是那一历史时期最领先,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设施建设之一。1953年底时,省上决定投资40万元,要为青海省京剧团前身的西兰京剧院,建设一处条件较好的演出场地,同时,为演职人员修建适量的平房宿舍。这些建筑物修建时遇到的不是后来普遍存在的拆迁问题,而是当人们知道人民剧院及剧团地址要建在西大街的时候,不少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把剧场修建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谁来看戏”?这种看法和意见,在当时确有一定的道理,那时的西大街还非常空旷,除了一谭姓马车店和一家有几位修女的修道院外,不是菜地就是空地,与其相邻的就是双层城楼的西门。城门外便是荒凉郊野,沟壑纵横。门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行人稀少,一片寂静。尽管如此,省上还是按原计划实施了剧院的建设。经数月筹备和8个月的施工,累计投资50万元,一座符合舞台表演、观众要求,自备暖气锅炉,兼有办公住房的新型剧场伫立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青海人民剧院的修建,给西宁城和西大街增添了色彩,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文化喜悦。一时间,这里成为西宁引人注目的一大景观,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标记。正是在这种文化建设的推动与支撑下,围绕着人民剧院,周边很快发生了根本变化,西大街百货大楼、集住宿餐饮理发等于一体的西宁饭店、水井巷市场、西大街食品商店……先后兴建起来。西大街也于1958年拓宽建成了柏油马路。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和省、市领导对城市建设、特别是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视,在东、西、南、北大街向城外大力延展的同时,又于1958年在五四大街修建了第二座较为现代化的剧场名为青海剧场。这是一座更适合演出歌舞及话剧的场所,舞台顶端设计了可以上吊景片的空间和可容纳交响乐队的乐池。随后,饮马街的新新剧场、大十字的大众剧院(后改名为解放剧场)迅速建设起来。至此,省市艺术院团都有了自己的基本演出場地,观众也可就近走进剧场欣赏文艺演出。在“文革”前,看电影仍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方便人民群众看到电影,除各剧场均有放映电影的设计外,先后在西门口、古城台、大十字、东稍门外、南滩等区域修建了专业电影院。人民剧院对过的人民电影院十分有名。另外,为满足广大职工的文化娱乐需求,还在小桥大街和五一路投资修建了两家多功能的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以上记述的这些文化设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西宁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多数已经或正在消失,但它们作为历史,作为曾经满足文化需求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永载史册。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助力西宁加快发展

新建文化馆

在西宁城建的整个进程中,“绿色发展”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为目标,开启了一个深入广泛扎实的群众性播绿活动,大大加快了城市绿化进程,并不断由绿化亮化向彩化转变。如今的西宁,可以说公园处处可见,花街条条飘香。值得提及的首先是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长出了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生态森林。建成了总长为105千米,9条森林彩色步道提供给市民欣赏风景和健身之用。就西宁的公园而言,大中小因地制宜,大的有北川河湿地公园,有在建的南川河24处亲水平台,中心广场北扩花园,更有地处甘河与多巴之间,占地6540亩的西北地区第一园———园博园。全市已做到了见缝插绿,拆墙透绿,见空植绿,不起眼的边角地都利用起来,因而就产生了“口袋公园”“袖珍公园”“巴掌绿地”,“街边绿地”等多样小景观。据报道,西宁市2019年除在建的10个公园、游园外,计划年内还要再建十个公园、游园。在公园、街道植树绿化中,树种早已突破了杨柳松榆“老四样”,引进了紫玉兰、榆叶梅、紫叶矮樱、红枫、金枝槐、山杏等几十个新品种。整个西宁已经显现出四季常绿,花香满城的大花园城市雏形。广大市民充分享受着绿色审美的愉悦与文化的启迪,过着有声有色的幸福生活。据近日《西宁晚报》报道,西宁市将投资23亿重建城南国际会展中心,西宁博物馆群也将于明年建成5A级区域景点。还有消息说,未来西宁将有19处地方要大变样。

七十年沧桑巨变,西宁市旧貌新颜。当年一个贫穷落后的西陲小城因何转变为当今如此美丽富裕的现代之城?最重要的解释,我认为《西宁晚报》上有一条评论说得好:“西宁藍、高原绿、河湖清、靠的都是党旗红”。是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总代表。一切为了人民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包括西宁在内的青海省及全国人民的今天。发展永远在路上,改革开放创新也不会终止。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正在发出召唤。

我们相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有省市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定能实现将西宁建成“绿色文化名城”的目标,并进而推动青海“文化+旅游名省”的创建进程。

猜你喜欢

西宁剧场建设
寒露
开心剧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开心剧场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