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符号表达
2019-09-10鲍建楠
鲍建楠
摘要:2017年以来,一批优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走红”,引发了人们的热烈参与和讨论,更为惊喜的是,2018年腾讯视频的《一本好书》再度成为全民话题,刷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高度。因此本文以《一本好书》走红为例,在符号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探寻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的符号表达。
关键词:电视文化类节目;《一本好书》;语言符号;背景符号
2017年以来,随着一批特殊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生机”。这批节目在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抗与消解中找到了一种平衡,使得节目中的传统文化既能够在市场化的消费领域能够相对独立的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主动结合大众文化的消费特征,从而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和口碑。其中又以央视的文化类节目最为突出,部分卫视频道也出品了一些反响较好的文化类节目。更为惊喜的是,2018年腾讯视频的《一本好书》再度成为全民话题,刷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高度。
《一本好书》自播出起,就引发了各类观众的热议和好评。相较于之前的一批电视文化类节目,《一本好书》不论是节目制作的精良程度,还是节目的投入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档综艺首创场景式读书节目,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节目邀请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演技派演员倾情演绎12本书,并设计了讲述者,用于串接表演片段,并作感受性评论,因此形成较高效率的内容展示,造就一个跨形态的创新形式。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一本好书》是通过戏剧和综艺节目相融合的方式来实现节目的软性输出,避免了节目文化的“曲高和寡”。但是具体而言,《一本好书》究竟如何通过节目的制作和传播中对于文化的编码实现了节目整体能够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更易被当下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所接受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此,笔者将通过节目所形成的文化符号来探析其大热的缘由。
一、《一本好书》的语言符号系统
首先,电视文化类节目中的语言符号系统,包含言语系统和文字语言系统两大系统。电视文化类节目中的言语系统(有声语言系统),包括解说声(画外音)和同期声两种。
(一)言语系统
声音是电视文化类节目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门槛,部分时候不得不需要解说声来解释其中相关的文化知识。在《一本好书》中,在对书中故事内容介绍时,就少不了主持人的解说。而同期声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中的运用则更为重要,以《朗读者》为例,此类朗诵形式的节目,观众对于文化的感知大部分来自人的即时诵读。因此,如何能够诵读出文化的特有气质,需要考验主持人和嘉宾的文化素养和表演功底。《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就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主持人。据说她每天睡觉前都要读一个小时的书,这种睡前阅读的习惯她已经保持多年了。主持人要想主持好节目,要想体现出独特的气质,是离不开内在的修养。
当然具体到《一本好书》的语言符号系统而言,其中包括了纪录片式的语言、舞台剧的语言以及综艺式的语言。在节目当中,由于要表现的是书中内容,必不可少的是起到解说作用的语言符号。因此,节目中有着诸如人物介绍、故事发展、作者介绍的资料解说等都是记录式的语言符号。这类语言符号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语言表达内容的真实性、记录性。与此相对的,在节目的环节中,书中内容是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在这其中舞台剧的语言表达尤为关键。
不同于记录式的语言符号,舞台剧的语言符号强调语言的对话性,通过演员之间的对话,将书中的故事展现出来。在《一本好书》第一期节目当中,节目通过赵立新扮演的小说作者毛姆的视角,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将现场观众的情绪带入情景中,通过对小说中几大高潮部分的演绎,不仅能够将赵立新,黄维德演员的高深演技直观的展出,更是将故事剧情向观众娓娓道来,让观众随着演员的脚步,沉浸在每一个场景演绎的故事里,感受书中情节的曲折发展,用简单直观的方式读懂好书。
在第二期节目中,王自健用逗趣的方式打开了观众对名著认知世界的大门。在保持经典原有的风味上,直观又有趣生动地还原了原著,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停机!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原来当年人类的祖先居然是靠着“杀遍全球”才成为地球主宰:脑洞大、特别会编故事的“八卦能力”更让人类获得了超越眼见为实的能力。王自健将各种颠倒认知的内容在节目中用他独有的风味,深入浅出的讲述,人类的过去竟然这样生动有趣。
(二)文字语言系统
就文字语言系统来说,包括字幕和画内文字。随着电视节目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字幕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各种颜色和字体的艺术字开始出现并使用,配合节目中人物的演出,起到渲染情节、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情节出现波折或节点时,把嘉宾的关键声音用文字的形式在屏幕中间呈现,可以更为明显的博得观众的眼球,使得特定文字的示意作用得到强化。
二、《一本好书》的背景符号系统建构
(一)舞台
舞台的整体风格设置,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了节目的宏观基调。在《一本好书》的视觉符号呈现中,舞台的设计十分考究。在节目拍摄现场的舞臺,整体上是呈现为一个圆形,一部分为观众区,一部分是主舞台。这样的弧形设计,取消了棱角的尖锐,让观众能够更为接近国宝文物,是一种隐性的符号所指,让节目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被圆滑的舞台设置消解了。
此外,舞台上的巨大弧形背景银幕是节目的主视觉输出面,有着强烈的形式感,増强了节目的磅礴气势。比如在第三期节目中,《三体》末日中的大门在主屏幕上的缓缓展开,不仅气势十足,也让观众能够更为直观的和感同身受的慢慢进入了那个宏大的世界。
(二)灯光
在《一本好书》当中灯光的不同运用能够为节目营造出不同的整体氛围。《一本好书》大量运用白色的灯光,传递给观众的是崇高和干净的符号意指。同时,动态的灯光还能够充分参与到节目的进程当中,如主讲人出现在舞台中时,动态的灯光聚焦在人物身上,可以有效的吸引观众的视线,凸出节目重点。并且灯光还能够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动态的变换,使灯光符号具备了表演的功能,如第3期节目中,末日大门打开时,灯光随着音乐的节奏运动,时而激昂,时而平静,有聚有散,将节目现场的紧张氛围充分的传递出来,并且也使节目的观赏效果大大提升。
再者,灯光符号还有着分割时空的作用,在第2期节目《万历十五年》舞台剧当中,独立的一束灯光在老中青三代万历角色身上转换时,营造的就是一种时空交错的奇幻场景,被分割开的几个时空中的人物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能够沟通的,为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彩,同时也将人物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无形的表达了出来。
(三)人物服饰
人物服饰的运用,与人物融为一体,也能够传递节目的意图。在《一本好书》第4期《人类简史》中,主讲人王自健身着正装开场,彰显大气稳重。而身后的演员穿着与书中人物所描写的人物一样,呈现出原始人当时的模样,呈现出一个原始人社会的样貌,让观众身临其境,置身于原始社会,为节目增添了更多的生动性与戏剧性。
三、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生机
《一本好书》的热播是对于电视“娱乐至死”的一个重要抵抗,也是电视文化意义的回归。当下文化符号的泛滥与电视的泛娱乐化生产导致社会文化意义的大面积消解,观众陷入对于文化意义缺失的恐慌之中,迫切的想要摆脱对于泛娱乐的审美疲劳和对于“意义缺失”的恐惧。而《一本好书》以其完备的文化符号系统,强调文化符号的所指意义,同时在当下找寻文化的内涵意义,正好契合了观众迫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恒毅.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01).
[2]袁洁.从电视文化节目热播谈媒介的文化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例[J].青年记者,2017 (17):54-55.
[3]罗兰·巴尔特著.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