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尽春晖育明珠

2019-09-10汤雄

世纪风采 2019年5期
关键词:宋庆龄剧团福利

汤雄

从1938年到1981年,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利用她特殊的身份与国际威望,把她的一腔母爱,尽情地洒向了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从儿童福利站孩子们专用的厕所,到她在病危中留下的人生最后的墨迹,无一不显示着她对儿童们的博大母爱与拳拳爱心。

租借烟草公司开创儿童福利事业

1938年6月14日,“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宋庆龄任主席。保盟的主要任务是“成为需要者和资金、物资捐赠者之间的桥梁”,成立后,将积极从事“国际范围内筹募款项,进行医药工作、儿童保育工作与成立工业合作社等活动”。抗战胜利后,鉴于“保卫中国同盟”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宋庆龄即宣布“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战争创伤的恢复和建设工作。1946年5月,时年53岁的宋庆龄在组织发送了700多艘船的支援华中军区的医疗器械后不久,就于当年9月下旬离开重庆松籁阁,回到了上海。

与此同时,中国福利基金总会也随之迁往上海。宋庆龄租借了上海南苏州路175号颐中烟草公司一个狭小的办公室,作为总会的办公地点。

在宋庆龄的倡导与关怀下,总会在上海工人居住区建立了三个儿童福利站。当1947年冬顾锦心前往总会担任儿童工作组组长时,每个站里已开办了识字班、保健室、营养站、图书馆和分配救济物资等多样性的儿童福利工作,3个儿童福利站也有了约40名工作人员。当时,上海的环境非常险恶,宋庆龄利用她的特殊身份和国际威望,机智巧妙地动员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使儿童工作得到国内外的赞助和支援,发展很快。

宋庆龄亲自提名由陈维博、周尔贤、马崇儒、丁景唐担任三个分站的站长,同时,指定顾锦心担任总会儿童工作组组长,以加强对这三个分站的领导工作。1949年10月1日之后,宋庆龄又及时创建了中福会幼儿园,并邀请刚获得美国教育学硕士的陈善明女士任园长。此外,总会还创办了《中国建设》杂志、《儿童时代》杂志。

从扫盲入手进行拓荒

三个儿童福利站刚成立的时候,宋庆龄对陈维博说:“现在上海的儿童们生活实在痛苦,不但过着饥饿的生活,而且精神生活穷困,得不到读书机会,生活枯燥,愚昧无知。我们应该解救他们,要从扫盲人手进行启蒙,这是一项拓荒工作。”

这的确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拓荒”工作,由于三个儿童福利站都设在上海贫苦儿童集居的地区,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例如当时地处苏州河北乍浦路昆山儿童公园东北边的的第三儿童福利站,是一座40平方左右的半圆形铅皮活动房子。这里设立了图书阅览室,吸引儿童前来阅读,由工作人员讲故事给他们听,开展小先生活动,成立识字班,教孩子们识字、唱歌、跳舞。还有保健站,除了给儿童治病外,还向孩子们宣传保健知识。贫苦的母亲也经常到这里来领取婴儿营养物品,带婴儿来看病。儿童剧团的教师和十几位儿童演员只能在三分之二的屋子里进行排练活动。小小的空间和紧凑的时间巧妙地排列组合,在铅皮活动房子里演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欢乐交响曲。小小的天地里,终日充满着孩子们的笑声,洋溢着教师、医护人员和母亲的温馨之情。

把贫苦的孩子们组织起来

1947年4月初,宋庆龄一手创建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诞生了。宋庆龄把她亲自组织连续公演四天的儿童剧《表》所得的票房收入,作为了剧团筹集到的第一笔活动经费,同时在各儿童福利站开设了图书室。

当时,儿童剧团只有张石流和任德耀两位工作人员,他们根据宋庆龄的指示,前往三个儿童福利站指导儿童们演戏唱歌,点燃他们的想象力。宋庆龄也不定期地亲自轮换前往各站,很有兴趣地观看孩子们读书、唱歌,演出小歌舞《朱大嫂送鸡蛋》《山那边呀好地方》。

1947年10月10日,在张石流和任德耀的精心辅导下,儿童剧团把张石流创作的小话剧《小马戏班》搬上了舞台,演出广告上明确写着“红鼻子班主,手段毒辣,小马戏班里,黑暗重重,为全国孩子请命,打倒无耻的吸血鬼”。

《表》与《小马戏班》的演出轰动了上海滩,宋庆龄指示儿童剧团免费招收失学的贫苦儿童,让他们在福利站中得以获得教育与关爱,同时充实儿童剧团。这些杂货店的小学徒、小报童、街头的流浪儿,都是苦孩子,没有受到过应有的文化教育,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儿童福利站成了他们最好的学校、最幸福的家。

福利站用办速成班的办法,把教学和工作、基本训练、排练结合起来,开班三个月,就开始教他们排练《小马戏班》。由于孩子们都有着类似剧中人物的不幸生活经历,所以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戏排出来了,在1948年4月为贫苦儿童免费演出。

宋庆龄又指导他们排练了《三毛流浪记》,还把贫苦孩子在福利站得到健康成长的喜讯写信告诉外国朋友们。

1949年5月25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现在上海的街头,苏州河南的大街小巷都是狂欢的人们。

27日清晨,宋庆龄的中国福利基金会派来了大卡车,载来了束着红绸带、佩着腰鼓的孩子们。于伶曾在她的回忆录里写道:“我随军进入上海所见到的第一支秧歌队,是孙夫人的秧歌队。”

这些原来都是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处处遭人白眼并被人唾罵为“小瘪三”的苦孩子,如今以小主人的身份在大街上昂首阔步、纵情歌舞,让长期被桎梏的人们充分享受到解放的欢乐和幸福,表达了宋庆龄与上海人民欢庆胜利的激动心情。为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们演出

1952年9月1日,宋庆龄带着她的福利会儿童剧团前往北京,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新中国的伟大。10月22日,中南海政务小礼堂里出现了毛泽东与中央领导的身影。演出结束的大幕刚合拢,紫红色的帷幕后就一下子钻出了十几个小脑袋,向舞台下的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同志纵情欢呼。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被逗得哈哈大笑了起来,毛泽东一边笑,一边站起来向着宋庆龄鼓掌。

第二天,邓颖超传达了毛泽东的话,说他看了儿童剧团的演出,很高兴,他邀请儿童剧团在中南海怀仁堂为首都少年儿童演出。于是,从10月28日开始,儿童剧团在怀仁堂又演出了四场,请首都少年儿童观看。

宋庆龄为她亲手培植的儿童剧团的成功而高兴,她把孩子们请到后海的寓所里做客,给大家准备了精美的点心,还端上了冰糖莲心汤。身边的工作人员对宋庆龄说:“夫人,儿童剧团是您的掌上明珠呀!”宋庆龄高兴地抿嘴笑了。

精心选择的特殊的纪念方式

1月27日,是宋庆龄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她总是来到少年宫,在生日烛光的照耀下,与孩子们一起度过这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1960年1月27日,正是春节前夕。这天天气很冷,最低温曾达零下5摄氏度。这天上午9时左右,宋庆龄在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上海市少年宫,再一次看望孩子们来了。

正在少年宫大厅等候的孩子们看到了他们思念中的宋奶奶,欢呼着扑了上来,把宋庆龄围在中间。宋庆龄饶有兴趣地欣赏着孩子们一个又一个音乐舞蹈节目。最后一个舞蹈《各族儿童绣毛主席像》结束后,宋庆龄显得格外高兴,带头为孩子们鼓掌。她向跳舞的孩子们招招手,示意她们过去。女孩子们一个个像小鸽子似的飞向宋奶奶的怀抱,依偎在亲切慈爱的宋奶奶身边。

宋庆龄用温暖的手轻柔地抚摸着孩子们,用略带浦东口音的普通话对孩子们说:“你们这个舞蹈很有意义,我们祖国是个民族大家庭,是一个团结的家庭,各族人民都热爱毛主席。”

1964年2月,宋庆龄随同周恩来、陈毅到斯里兰卡进行国事访问,一路风尘仆仆。在繁忙的访问过程中,宋庆龄还时时惦念着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孩子们。回国后,她不顾远足的辛苦,兴致勃勃地来到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看望那里的孩子们。

在专心做游戏的孩子突然发现宋庆龄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惊喜地喊着“宋奶奶来了,宋奶奶来了”,飞扑向宋庆龄。宋庆龄摸摸这个孩子的头,握握那个小朋友的手,然后抱起一个小白兔打扮的孩子亲了亲,慈祥地问道:“小朋友,你们在做什么游戏呀?”

“宋奶奶,老师在教我们‘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红啦的游戏”。

宋庆龄听了,微笑着向一边的老师点点头。老师忙对“小白兔”说道:“快告诉宋奶奶,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红啦?”

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讲开了。有的说小白兔不讲卫生,不爱清洁;有的说小白兔不听老师和妈妈的话,吃饭前不洗手,还常常用脏手揉眼睛。

听完孩子们的回答,宋庆龄边笑边说:“小朋友,现在让我们一块去洗洗手好吗?”

“好!”孩子们簇拥着宋庆龄走往教室旁边的洗手池。

洗完了手,宋庆龄挨个检查他们一只只胖乎乎的小手,还数了数,共有23双。宋庆龄笑眯眯地打开放在桌上的盒子盖,孩子们一看都睁大了眼睛惊讶地叫了起来:呀,好大的蛋糕呀!咦,上面还刻着一个大寿桃呢!

原来,这是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赠送给宋庆龄的大寿桃蛋糕,她自己不舍得吃,千里迢迢地带回来给孩子们的。

老师用餐刀将蛋糕切成四大块后,宋庆龄接过刀,又亲自动手分切成24块,然后再亲自一块一块地把蛋糕递到孩子们手中。最后一块,她递给了老师。望着孩子们鼓起腮帮吃得那么的香甜,宋庆龄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宋庆龄历来对从事儿童福利事业的工作人员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她在检查基层工作时,从不打招呼,也不事先电话通知,下车后也不先进会客室,而是直奔孩子们常用的厕所,闻闻那里是否有异味;进了厨房间后用手摸摸灶边墙角、窗台左右、桌沿椅下,还经常拎起抹布、扫帚细细查看。当时有些工作人员不理解:宋庆龄是中央人民政府堂堂副主席,怎么爱看这些小事?宋庆龄就对工作人员亲切解释:“这些常用的卫生工具,还有卫生环境直接与孩子们打交道,若清洁工作做得不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體健康。”

20世纪的新童话

地处上海华山路639号的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是宋庆龄当年一手创办起来的。1973年,“四人帮”在上海的工作组进驻了剧院,要合并儿童剧院,眼看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即将失去自己心爱的舞台。就在这关键时刻,回上海治病的宋庆龄因记挂着她创办的事业,从医院里出来后,请司机驾车绕着到各单位门口看看。在儿童剧院门口,宋庆龄掀开车窗帘的一角,看了看剧院的大门口,随即就让司机把车开走了。

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就在这短短的几秒钟里,剧院里的一个孩子从窗帘的缝隙里清楚地看到了宋庆龄。他兴奋地像以往那样奔过去拉开大铁门,但已迟了,追出去的孩子们只看到一辆黑色的轿车远远地行驶而去。

这短短的几秒钟产生了巨大的威力:没几天,工作组悄悄地走了,儿童剧院要合并的叫嚣也偃旗息鼓了。事后,有人说这是"20世纪的新童话”,是宋庆龄的特殊地位与威信在起作用。其实,准确地说,这正体现了宋庆龄那种爱儿童、爱人民的博大母爱所放射出的无穷的魅力。

1981年5月14日上午,因受白血病折磨已昏迷了一天的宋庆龄苏醒过来。她挣扎着坐到写字台前,要为即将举办的北京少年宫成立25周年庆祝活动写封祝贺信。眼见自己力不从心不能下床,她重重地叹着气,请两个保姆把她抱扶起来,坐在床上,衬着一块木板,坚持着用毛笔写下了“青少年活动丰富多彩,有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宋庆龄”的贺词。

这是这位伟大的女性生平最后一次为少年儿童们工作,当晚9时30分,宋庆龄在北京寓所突发高热,达到42.2度,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5天后,永远地离开了她心心挂念的孩子们。

(责任编辑:杨溯)

猜你喜欢

宋庆龄剧团福利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白色恐怖下的宋庆龄
Take Away Piz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