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挥中原突围的李先念

2019-09-10王炯

世纪风采 2019年6期
关键词:李先念解放区突围

王炯

中原解放区位于武汉和九江以北的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急不可耐地下山“摘桃子”,把中原人民军队视为他发动内战、独占胜利果实的严重障碍。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心里明白“得天下者,先得中原”,他调集数万大军,借口受降,抢占通往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武汉三镇,从四面八方向中原解放区压过来。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洞察全局,对蒋介石妄图进踞中原,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保持高度警惕,电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你们必须在这时间内,准备一切对付将来的内战局面,才不致临时张皇受挫折。一切自力更生,不靠任何外援,准备精神上与实力上的条件,对付将来的内战危险是你们今后工作的出发点。”

面对国民党军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连续侵占中共领导的鄂中、襄西、襄南、鄂东和豫中、豫西大片区域的严重形势,李先念又一次显示出他那审时度势、处乱不惊的军事家气魄,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夺取桐柏山区的建议:“桐柏山区处豫鄂要冲,我如打开这一局面,阵地即可大开展,河南、湖北之根据地也可连贯起来。同时,从战略上考虑,对华北、华东之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可起很大牵制作用。”

中共中央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李先念指挥新四军第五师主力三个旅发起了自卫反击的桐柏战役。经半个月的连续作战,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桐柏、枣阳、新野、唐河等县城,控制了桐柏山广大地区。

1945年9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第五师主力由大悟山转移到四望山整编,将五师部队和起义不久的豫南第十三游击纵队编成新四军第五师野战军,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旅。

为加强中原地区革命战争力量,中共中央决定由从湘粤边北返的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中、西部八路军河南(嵩岳)军区王树声部及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水东区部队,同新四军第五师会合,共同组成中原军区,并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由郑位三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一、二两个纵队和江汉、鄂东、河南(嵩岳)三个军区。同年10月,这四支部队在桐柏地区胜利会师,总兵力达6万余人。

中原军区的成立,给国民党军造成了严重威胁。12月中旬,国民党以11个军24个师和8个游击纵队向桐柏山区进逼,实行南北夹击。为打破敌人的夹击,更有力地拖住敌人,李先念指挥主力部队由桐柏山东越平汉路,到大别山区寻机歼敌,相继解放了汝南埠、光山、息县、宣化店等重要城镇,并歼灭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军两个团。

对于蒋介石来说,中原地处其政治统治的中心区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将中原军区和中原解放区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因而在停战协议公布后,蒋军乘机调整部署,增加兵力,抢占有利阵地,构筑碉堡工事,将中原军区6万余人包围、压缩于宣化店周围方圆不足100公里的狭窄地带,进行严密封锁,使中原人民解放军陷入了绝粮断炊、孤立无援的极端危险境地。

黑云压城城欲摧。对于李先念及从抗战硝烟炮火中走出来的中原军区将士们来说,形势确实严峻,兵力相差悬殊,在重兵包围之下,回旋余地又小,搞得不好,真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然而久经沙场的李先念并没有因环境险恶而惊慌失措,他“乱云飞渡仍从容”,毫不畏惧、沉着冷静,依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与中原局、中原军区的其他领导人一起,及时作出了突围的决定,并对突围方向、时机进行反复地切磋、酝酿。

5月1日,中共中央得悉蒋介石正布置进攻中原军区的情报后,即电告郑位三、李先念、王震:“你们必须立即准备突围,以最大决心,坚决奋斗、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危险,但主力突围方向应详细考虑。”并指出:“主力向西当然亦有许多困难与危险,但比向东地区广大(豫西、鄂西、陕南、川东),便于机动,且早麦将熟。如和平破裂,即准备在这一广大地区作长期游击战争,牵制敌人,配合华北、东北,将起重大战略作用。”

接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电示后,李先念将经过他深思熟虑的突围预想方案,正式提交中原局会议讨论:

一是东进,至五河一带与华中新四军靠拢。但此着意图明显,敌易觉察,沿途会遭敌包围和截击。二是北进,沿平汉线向晋冀鲁豫地区转移,刘邓大军由北向南接应。但因敌交通方便,易于集结重兵对我围堵。三是西进,穿越平汉路,向陕南和鄂西北转进。但无大部队接应,要靠自己的力量与当地的游击武装会合。

中原局决定将这三个方案一并报告中央,并提出执行第三方案的倾向性意见。

6月19日,毛泽东再次电示郑位三、李先念、王震:“蒋决定大打,你处须随时注意敌情,准备突围。”“突围后有两个可能前途,第一个能达到向北目的;第二个被敌阻隔不能达向北目的。”“因此你们须做两个准备:第一个争取一切可能向北;第二個在向北不可能时,准备在国民党区域创造根据地,以待时局之变化。”

此时,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突围迫在眉睫!

6月21日,鉴于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日益加剧,形势已发展到必须迅速主动突围的时刻。李先念、郑位三以中原局名义致电中共中央:“目前处于敌四面严重包围之中,我们认为就时间和敌情来说,现在主动突围过去虽大大困难,在突围过程中虽可能遭受一定损失,但如果再不主动突围,则以后更难了。如何?请即复示。”在电报中也告诉中央,向东向北突围皆没有可能,主力只能向西突围。随后,又将突围的具体部署上报中央:

由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第一纵队第一旅向东行动,迷惑和牵制敌人,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尔后相机跟进或转入华中解放区。向西突围的主力兵分两路:北路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二纵队第十三旅、第十五旅第四十五团、第三五九旅和干部队,自广水、信阳间突破平汉路封锁线,向西北方向突进,过豫西,进陕南。南路由王树声率第一纵队第二旅、第三旅,自孝感、花园间突破平汉路封锁线,向鄂西北突进,挺进武当山。另有第二纵队第十五旅的两个团先掩护南路部队过平汉路,尔后归建。江汉、鄂东、河南(嵩岳)三个军区的三个独立旅及地方武装,掩护主力突围后,在原地分散游击,坚持斗争。

就在宣化店和延安之间电文往返,密商突围大计之时,国民党进攻中原军区的军队从6月22日起开始收缩包围圈。蒋介石和刘峙决定,7月1日正式向中原军区发起总攻。

6月23日,李先念终于盼来了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发来的复电。电报很简短,却决定着中原军区6万将士的命运,这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在突围方面的最终命令:“(一)二十一日电悉。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二)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三)望团结奋斗,预祝你们胜利。”

李先念是从一个普通木工,在革命战争和民族战争中成长为一个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几十年的征战,使李先念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逢大战来临之际,他总要一个人静静地思索。他深知,指挥员每一个细小的疏忽,都会直接影响战役胜败之大局,何况这次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原部队四面包围。面对重重封锁、层层设防,面对五六倍于己之敌,他在琢磨着,如何才能顺利地突出重围,使部队少受损失。另外,中原军区和中原局领导机关驻地宣化店还驻着军调部第三十二小组的美蒋两方面代表及其工作人员,这实际上就是国民党安置在宣化店的“眼睛”。我军参加突围的部队要在敌人眼皮底下撤出防地而不被发觉,该怎样设计“遮眼法”呢?

正在认真思考的李先念,突然高兴地叫来了正在军区开会的鄂东独立旅政治委员张体学。李先念笑着对张体学说:“从今天起,给你一个新头衔——中原军区宣化店警备司令。”当张体学还摸不着头脑时,李先念把他带到作战地图前严肃地对他说:蒋介石已定于7月1日向我们发动总攻,根据党中央指示,我们必须突围,在6月26日晚之前开始行动,29日晚之前接近敌平汉铁路封锁线,突破敌人的层层包围圈。这一切不能露出半点蛛丝马迹,能否取胜,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演戏。今天叫你当警备司令就是专门演戏给三十二小组美蒋代表看的,这个戏就是又一出的“空城计”。

经李先念这么一说,张体学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李先念吩咐张体学回去后,挑选一批精干人员,务必于26日拂晓前秘密赶到宣化店,接替中原军区警卫部队的警备任务,掩护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李先念还特别叮嘱道:“三十二小组的美蒋代表都狡猾得很,不能有丝毫大意,要想到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万一被他们发现,就以换防、演习搪塞过去。另外,完成任务后,你还要派人把三十二小组安全送到汉口,‘空城计演得越真越好。”

6月24日,李先念令所属部队开始在国民党当局所划定的防区内秘密集结,向突围方向运动。兵不厌诈,为了迷惑敌人,他令掩护主力突围的皮定均旅,从6月25日起故意在中原解放区的东北前沿阵地加固工事,并频繁地进行军事调动,夜间把部队拉到西边,白天又大摇大摆地向东开进。通过佯动部队,造成中原主力东进的态势。

中原大地的上空,阴霾密布。6月26日早晨,在中原解放区的边缘地区,突然枪炮声大作,一发发炮弹呼啸着掠过长空,飞向中原军区驻防的地方部队的阵地。

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围攻中原军区的总指挥刘峙,奉蒋介石的命令,急调整编第四十一、四十七、四十八、七十二师共8万余人,以宣化店为目标,兵分四路,从信阳、光山、罗山、黄安等地,向中原军区部队发起了强大的前哨战。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的外围战正式打响。

也就在那天晚上,李先念和郑位三率领北路军共1.5万人,连夜撤离宣化店地区,朝西北方向平汉铁路突进。

已得到蒋介石进攻中原军区情报的军调部第三十二小组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从清晨开始一直到晚上,一会儿转到中原军区司令部对面街上左瞧右望,一会儿又逛到中原军区首长宿舍门前像猎狗一样“嗅嗅”,看看有什么动静。当他们看到情况一如往常,就溜到军区礼堂看戏去了。

原来,根据李先念吩咐,突围的当晚,即6月26日晚在宣化举行一场“文艺招待会”,张体学以新任警备司令的身份和三十二小组中方代表任士舜一道,邀请三十二小组美蒋代表“光临”看戏。

入夜时分,中原军区礼堂灯火通明,一派节日气氛。礼堂内,人头攒动,大家兴致勃勃地观看着中原军区文工团精湛的艺术表演。张体学、任士舜等陪同美蒋代表坐在礼堂前排的最佳位置,还不时地与美方代表怀特及国民党方的代表陈谦“亲切”交谈。怀特和陈谦也格外高兴:国军的大举进攻已经开始了,可中原共军首脑们至今还被蒙在鼓里,马上就要炮火连天了,而宣化店却还是一派歌舞升平,心头免不了窃窃自喜。此时,早已做好一切准备的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在李先念、王震率领下,分东西两个方向,已于当晚神不知鬼不觉地撤出了宣化店,正在向平汉铁路縱横驰骋。

6月27日,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的炮声更加密集,但宣化店依然平静如初。狡猾的美蒋代表似乎感觉到宣化店的异常,28日,怀特突然提出要会见李先念。李先念早已预料到美蒋代表会来这一招,在离开宣化店之前,他亲手交给张体学两件东西,那就是他亲笔书写的一张给怀特的明信片,并附上他亲笔题写的“赠给亲密朋友”怀特上校留念的一张自己的照片,有意将日期写在6月28日。怀特收到李先念亲笔书写的明信片和照片后,便确信李先念仍在宣化店。

为不使宣化店显得空虚,进一步消除美蒋代表的怀疑,张体学又令独立旅六团一营营长马启春率领该营于夜间悄无声息地赶驻宣化店,增加了宣化店的驻防人员。当美蒋代表看到宣化店执勤的“哨兵”“巡逻队”和大批“出操”的部队时,完全打消了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已转移的怀疑。

6月29日下午,张体学接到李先念的告捷电报,来到美蒋代表住处,向他们宣布:“先生们,我很遗憾地告诉你们,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向我们展开大举进攻,我军被迫转移。现在,李先念将军已率我中原主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过了好一阵子,陈谦才如梦初醒,尖叫道:“我们中计了,宣化店早已是一座空城了。”

“对,宣化店早已成为一座空城!为了先生们的安全,请立即上车,我派兵护送你们返汉!”张体学说完转身离去。

29日夜,李先念、王震等率西路突围部队与中原军区、中原局领导机关一起到达平汉铁路东侧20华里外的长冲。每个人心里都明白,突破平汉线是突围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作为最高指挥员,李先念更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他亲自观察地形并选择了突破点,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29日夜,李先念指挥北路军,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打响了柳林、李家寨战斗,突破了敌人重兵把守的“钢铁防线”,胜利越过平汉铁路,抢在敌军发动总攻之前跳出了其内层包围圈。

蒋介石急忙命令刘峙全力追击、堵截,限期“围歼”中原共军于天河口、高城地区。

李先念早有预料和部署,他深谙兵贵神速,同敌人展开了一场争时间、抢速度的“竞赛”。

为迅速摆脱敌人,部队稍事休息后,即轻装前进,于7月4日前即越过天河口,待敌追兵赶到,连中原解放军的影子也没见到。

接着,蒋介石又命刘峙调集部队,日夜兼程,马不停蹄,企图在7月7日前把中原解放军聚歼在苍苔地区。

此时正值酷暑,加上敌我力量悬殊,又有高山、大河等许多自然障碍,其困难与艰苦可想而知,连毛泽东也十分担心“这一自卫斗争是否能不受严重损失,现尚不能预计”。然而李先念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率部冒着炙热难耐的毒日,以一天一夜90公里的急行军,抢先冲过了苍苔地区,渡过唐河、白河,进入伏牛山麓。

7月7日,李先念向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反对蒋军违约进攻》的谈话,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揭露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原军区部队穷凶极恶的“围歼”阴谋,使“究竟谁守约和平,谁在违约进攻”的事实真相,告白于天下。

7月11日,李先念率部到达内乡县师岗地区。鉴于国民党军追堵日急,为缩小北路军的目标,分散追堵敌军的兵力,李先念作出了北路军兵分两路向西转进的部署:他亲自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和第二纵队第十三旅、十五旅第四十五团为左翼,经南化塘、漫川关一线,向陕方向前进;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和干部旅为右翼,取道荆紫关、山阳,向镇安、柞水前进。

此时,丹江上游连日暴雨,江水猛涨,前有大江横拦,后有敌军追击,形成极为不利的背水作战之势。李先念立即组织了抢渡丹江的战斗,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指战员们手拉手徒涉滚滚激流,突破了敌人的天然防线,继续西进。

荆紫关、南化塘地区,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是入陕的咽喉。蒋介石数次电令刘峙、胡宗南,“务于荆紫关以南将李部包围歼灭”。

7月17日,李先念率部进抵南化塘时,胡宗南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整编第一师第一旅,已将附近的制高点玉皇顶及重要隘口控制封锁,尾追之敌又源源扑来,情况十分险恶。李先念亲临前沿阵地,观察敌情,果断地做出了强攻的部署:命令主攻部队一定要杀开一条血路;侧翼掩护部队和后卫部队,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强攻胜利,并集中火力,向敌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经顽强搏斗,终于从玉皇顶南打开一条通道,使领导机关和大部队胜利通过,直指陕南。

与此同时,王震率三五九旅和干部队也渡过丹江,绕道突进陕南,后突破陇海路和渭河,进入陕甘宁解放区,于9月27日返回延安。中共中央特地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欢迎大会,毛泽东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三五九旅英勇顽强的精神。不久,三五九旅扩编为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第二纵队,参加了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大斗争。

大军突围时,担负迷惑和牵制国民党军队任务而向东转移的第一纵队第一旅,在旅长皮定均的指挥下,在成功迷惑敌人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津浦铁路,跳出敌人包围圈,挥师东进,转战20余天,跋涉千余里,于7月20日进入苏皖解放区,遵照李先念电令,改变隶属关系,归苏皖军区指挥,补充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先后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临汾、太原等著名战役。

王震曾高兴地对人讲:“如果没有胜利的中原突围,也就没有这两支部队后来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从战略高度出发,赋予中原军区以新的任务。

7月1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郑位三、李先念电:“蒋介石决心大打,其计划是先攻苏皖,后攻华北,并企图消灭我中原军。”“我中原军之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是为作战之第一阶段;然后我内线部队渡淮向南,与中原军会合,夺取信阳、大别山、安庆之线,是为第二阶段。”7月15日,毛泽东又为中原部队的战略任务作出指示:“胡宗南有强兵节节堵击,北上很难通过,且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建立根据地是我中原军的光荣战略任务…一在鄂、豫、皖、川、陕五省境内进行机动灵活之作战。”

李先念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新的战略决策,将北路军的战略转移终点,选定在豫鄂陕边,决心在敌后发动游击战争,创建豫鄂陕边区根据地。

中原军区广大指战员在李先念等指挥下,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到7月下半月,北、南两路大军均已打垮了敌人疯狂进攻和围追堵截,胜利地抵达陕南和鄂西北地区。

此时,国民党用来围追堵截和“清剿”的正规军已猛增到32个旅约36万人。中原突围部队一直牵制着蒋介石这支庞大的兵力,并将它紧紧地钳制在外线,这无疑是对处于内线作战的其他解放区一个积极的配合和有力的支援。

中原突围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战争史、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原突围战役,充分显示了李先念和中原军区部队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显示了李先念统帅大兵团同强大敌人作战的杰出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中原突围的战略意义和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的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的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

豫鄂陕根据地的建立,既可以掩护南路军在鄂西北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又可以支持陕甘宁、晋冀鲁豫乃至整个华北、华东解放区的斗争,增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西北的有利战略地位。

李先念率部突围进入陕南后,积劳成疾,仍带病指挥部队。在豫鄂陕根据地工作全面展开之后,他奉命于10月底辗转到延安。对李先念等指挥中原部队突围后又创建新的根据地的作用和意义,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给予了充分肯定:“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些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这是李先念在人民解放军战史上留下的光辉一页!

11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原局设在延安。李先念和中原局的领导同志一起,在延安继续指挥中原军区仍在外线作战的各部队和新创建的豫鄂陕、鄂西北根据地开展各项斗争。

1947年2、3月间,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奉命分批北渡黄河,开往山西晋城休整,以积蓄力量,准备反攻中原。5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新的中原局,由邓小平任书记,李先念任第二副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为刘伯承)。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鲁西南战役。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8月5日,李先念率领第十二纵队8300余人从晋城出发,挥师东进,继而南下重返中原,先后攻克河南通许、扶沟等县城。11月2日,李先念率部到达河南光山,同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中原军区鄂东独立旅胜利会师,奉刘邓的命令,西越平汉铁路开辟并恢復江汉军区。这支部队当时只有三个建制旅,11000余人,经过17个月的作战,共歼敌4.6万余人,到百万雄师过大江时,部队发展到4.3万人。留在中原敌后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的各支部队和游击队,都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后来都一并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会合,投入了恢复和发展中原解放区的伟大斗争。

(责任编辑:李曼容)

猜你喜欢

李先念解放区突围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林海雪原(一)
极速突围战
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书店及出版事业
李先念:贪污腐化是侮辱自己的人格
图说李先念
1949年后的李先念
从乡村木匠到国家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