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特性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汉探析
2019-09-10杨春泽
【摘要】本篇论文将从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历史性、创造性五个不同方面探究翻译的特性。还有翻译过程中语言注意的意义再生来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意义再生分别从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三个方面来探究。
【关键词】翻译特性;文化负载词;翻译原则
【作者简介】杨春泽,女,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换,而且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我国翻译的历史来看,翻译对于中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古代时期,中国人对于外来作品的翻译一般体现在对于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经,这对中国的语言文字,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了近代对于其他国家的书籍及作品的翻译,尤其是对西方的很多书籍的引进与翻译,对于我國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翻译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对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承载,让翻译达到最佳效果,才能实现翻译的真实目的。因此本文,将从文化负载词方面入手研究,力求能够使翻译达到一个更加的效果。
二、翻译之文化特性
毫无疑问翻译是一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不过它也离不开文化的特性,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文化特性是译者永远不会能忽视的,因此翻译特性之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历史性、创造性这五大翻译特性是不可遗漏的。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1.翻译特性之社会性。语言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学索绪尔曾经说过“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语言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比如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西方国家是没有的,翻译成英语是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这是中国独有的政治特色对有语言的影响。又如 “解放生产力” 翻译成英语是 “enancipate the productive forces” , 这也是中国独有的经济体制对于语言的影响。因此语言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翻译也是离不开社会因素。
2.翻译特性之文化性。文化是语言的根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地区,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因此英语与汉语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文化的方面。因此翻译之文化特性在翻译中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东西方对于狗的看法完全是不同的。英语中狗有吉祥,好运之意,而在中国则是贬义。汉语的成语“爱屋及乌”译为英语为 “Love me, love my dog.” “好人有好报”译为英语为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因此在不了解中西方文化而进行翻译是十分困难的和不可实现的,不了解文化就不能进行翻译。
3.翻译特性之符号转换性。语言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问题是符号学的问题,要发现语言的真正本质,首先必须知道它跟其他一切同类的符号系统有什么共同点。” 因此翻译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就比如说,汉语中的“马”和英语中的“牛”是相对应的,因此“强壮如牛”要翻译成 “strong as a horse”。有些时候按照符号的对用也可采取直译的方法,如“一石二鸟”,就可以翻译成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这就是符号的直接转换。
4.翻译特性之创造性。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有译者的创新性,赋予文本另外一种生命。德里达说过“翻译在一种新的躯体、新的文化中打开了文本的崭新历史。” 这就说明了一种语言在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是,当译者不同,文化不同时,就出现了翻译的创新性。以 A Red Red Rose 为例,不同人有不同的翻译。下面是几个翻译版本:
“啊,我爱的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初开绽放”(黍黎释译)
“我的爱是红红的玫瑰,
于六月初开”(盛嘉骏译)
“吾爱吾爱红玫瑰,
六月初开韵晓风;”(郭沫若译)
这是三个不同译本,不同译者都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性因素,虽然作者风格各不相同,但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美,就看读者最喜爱哪一种。
5.翻译特性之历史性。一部作品,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各不相同,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有所不同,因此翻译是具有历史性的。比如说,同一部作品五四时期的翻译和现在的翻译风格是不同的,因为五四时期正是从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的时期,因此和我们现在的语言风格会有一定的差别。这是同一部作品,不同时期的翻译会有差别。然而还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也应该用不同的语言来翻译。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翻译成汉语应该有古汉语的特色,近代的作品就应该用我们近代的语言来翻译。这样就会符合不同时代的特色,会让读者有一种被代入感。
四、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意义再生
一般来说,翻译是把一所以种语言转换成意义对等的另一种语言,所以翻译的过程也是一种意义再生的过程。在翻译中意义再生有三种原则,分别是:去自梏,重组句,建空间。下面我会分别对这三种再生原则进行具体分析。
1.原则一:去字梏。去字梏指的是去除字本身带来的限制。有时候文本的意义并不等于每个词意义。因此去除字的牢笼桎梏并得到再生,需要译者紧密结合上下文并且不断思考琢磨原作者的意图。下面几个列子说明了去字梏在翻译中的体现。例如,中国的老式家庭一般家里的人口都很多,可是现代家庭都是三口之家或是四口之家。似乎大家庭就会翻译成large/big family, 小家庭应该翻译为small family。 实则大家庭应该翻译成extended family,小家庭为nuclear family。再如,少年老成。不能直接按照中国的字眼“老”翻译成old。这句话应该翻译成 “young but experience”, 用 “experience” 去字梏,更加贴切的表达词义。
2.原则二:重组句。去除了文字本身的桎梏后,译者语言精度原文本,掌握原文本所蕴含的含义与神韵之后,文本转换成其他语言,这就是重组句。就汉英两种语言来说,两者在语句结构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英译汉时语言在完全无误地理解语句之后,将其转换成汉语常用的,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句子。如英语习惯被动,汉语则习惯于主动。例如,“He was hurt.”, 汉语应该译为,“他受伤了。”有时候英语中的定语、 状语等句子成分同汉语的句子成分并不对应,译者应转换换位正常的汉语语序进行翻译。
3.原则三:建空间。建空间一般指的是,在去字梏、重组句之后建造成一个新的文本,这个新的文本要保持与原文作者所给读者建造的空间说一致。原文作者利用各种语言形式,借助上下文和语境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想象空间,译者也应该力求创造出同样相似的空间。下面是许渊冲译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 A flock white egrets flies into the blue sky. My window frames the snow-crowned western mountain scene; My door oft says to eastward-going ships ‘Goodbye’ .” 单看译文的框架与原文有很大的出入,不过在读完译文之后就能有同原文有相同的感受。
“翻译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译者有能够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符号的能力,同时也受五大翻译特性的影响,因此本篇论文从文化负载词入手分别探讨了这五大翻译特性及意义再生。
参考文献:
[1]索绪尔,高明凯,岑麟祥,叶蜚声.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穆雷.关于翻译学的问题[J].外语教学,1989(3).
[3]雅克·德里达,张宁译.书写与翻译[M].北京: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