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9-09-10高立禄
高立禄
◆摘 要:网络时代的发展,为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也改变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环境。网络时代之下,信息技术快速传播,学生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受到冲击。课件,网络对于德育工作的冲击较为明显。在教学方式上的开放,新的问题的出现,对德育工作产生了冲击,这些都应当是当前德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小学阶段,班主任教师是校园德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校园管理的基本承担者,在一言一行上对学生产生着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工作本身就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这种开放性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为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本文即针对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展开讨论。
一、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问题
(一)德育形式发生了转变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德育工作产生了冲击,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传统教学中,更多的倾向于教师讲解学生接收的单向过程,而现代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不同学生,在与网络的“交流中”,获得了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知识积累等,这些反馈到当教学中,就能明显出现层次性。具体到德育工作中,就出现了小学阶段学生不再对教师言听计从,教师讲解的一个知识点,告诉学生的一些事情,学生会自觉地与自己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当出现矛盾的时候,学生就面临着选择与困惑。德育不再“一言堂”,当思想出现分歧的时候,教育工作的问题就出现了,教师如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教师讲的知识、认可教材中的觀点,反而成为教育难点。
(二)各种信息的快速传递
各种信息的快速传递,也为德育工作带来了阻力。网络世界本身带有虚拟性,信息的传递十分“廉价”,很多消息本身就带有主观性、片面性,甚至偏激性,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弱,没有形成独立的思考与认知能力,再面对这些网络带来的信息时,通常处于盲目的情况,甚至偏听偏信。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负面的消息的影响,做好疏导工作,更要主动去了解学生,判断哪些因素会或者是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认知。
(三)教师思想的发展
教师思想的发展,也是德育工作中应当关注到的“变量”。网络时代对于未成年的学生会产生影响,同时也能潜移默化的对已经成年,甚至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产生影响。例如,在去年一段时间,一句比较丧的“人间不值得”的出现,成为很多成年人朋友圈的热点,加之成年人的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总会在无形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干扰,若是不能加以管理与控制,会影响着教育工作发展。
二、网络时代班主任德育的发展策略
(一)随时了解学生生活
网络时代下,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的动态,找到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的信息并加以控制及克服。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尽管部分年轻教师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小学校园,师生之间年龄差距大、有代沟的情况仍然存在,并且十分突出。此时,作为小学班主任教师,应当仅仅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学生进行交流,主动走近学生的生活,缩小师生间的代沟,关注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不良信息,进行讲解,找到适宜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既然当前的教学已经不能用单向传递来完成了,那么教师不妨主动与学生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培养教师的坚强意志品质,也是实现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的开展,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承担着重要责任,当教师的思想受到网络文化的过多影响,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小学班主任教师严格要求,使班主任教师成为推动德育工作发展的坚实守护者,也是当前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将德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中
将德育教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中,既然信息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开放性的工作,那么教师不妨更进一步的打开这个渠道,使德育与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紧密结合,以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如在班级制度的建设中,以民主的形式,给提案,由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如“是否能够同一在班里吃食物”、“是否要留给学生迟到的机会”等,当这些项目由学生自主去讨论及解决出来,学生才能有更深刻的认知,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不礼貌的,哪些行为是必要的,在讨论中深化,在讨论中明辨是非。
在当前的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与规划中,德育工作置于当代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结合时代发展做出补充与推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各种信息被快速传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得到关注,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更新,并且实现日常教学工作的发展,在开放的状态下,记录学生的成长,找到德育工作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现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M].广州: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如何做最好的教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杨雪红.山东省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的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0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