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无障碍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刘伟李怀彬曹灿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互联网+教学

刘伟 李怀彬 曹灿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无障碍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不同场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获取信息资源,共享发展成果,甚至改变命运。无障碍教学是信息化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特殊教育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无障碍  教学  课程标准

引言

“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教育”正在悄然进行,借助于高效、便捷的互联网,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交流、勇于探索的能力。笔者对“互联网+”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无障碍教学中的应用作了相应的研究,通过具体应用,发现“互联网+”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更能有效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意义

1.时代发展需要

著名经济学家汤敏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輕人掌握了,10年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印度年轻人都是哈佛大学或斯坦福大学毕业的。这虽然只是一个想法,但也折射出印度教育的理念:革新,敢于吸纳优秀教育资源。中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使用“讲与授”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已逐渐与时代脱轨。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凭借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等优势,在各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各类学术学习、教育教研的好帮手,对于践行“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特殊教育需要

截至2010年末,安徽省残疾人总数为401.5万人,随着国家教育政策惠及残疾人,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等更高层次的教育,但是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种种缺陷还会对他们在知识的获取、吸收、运用等方面造成诸多问题。信息化无障碍技术给他们插上“隐形的翅膀”,运用无障碍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丰富的无障碍学习资源平台,能够满足残疾人跨时空、多角度、多维度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将为残疾人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保驾护航。

二、“互联网+”技术在无障碍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1.优化课程标准建设

借助于智慧校园平台,搜集企业行业岗位需求标准、教师教学水平、学术职业能力、学生就业反馈等信息,结合教育、行业大数据,构建适合残疾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建立一套能够反映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融入社会能力特点的课程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践行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网站数据库应用基础——SQL Server 2008”专业课程为例,基于数字平台+实地调研的切实需求分析,企业急缺熟悉基于SQL Server 2008 “网上商城”系统二次开发的技术人员,此时教师就可以及时编写新的课程标准,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侧重研讨类似该需求的实例。

2.构建无障碍学习环境

借助于信息无障碍技术(如:读屏软件、盲文显示机、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手语翻译器等)让视障者、听障者、读写障碍者实现无障碍学习。无障碍学习环境的搭建包括网络环境的无障碍、学习资源的无障碍、教学理念的无障碍三个方面。

网络环境的无障碍就是通过语音技术优化普通网络平台,变单一的视觉浏览方式为支持语音浏览的多样浏览方式。在该种浏览方式中,读屏软件、盲文点显器、手语翻译器和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学习资源的无障碍包括文本资源的无障碍和语音(视频)资源的无障碍。文本资源是无障碍远程教育学习系统的重要资源之一,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率和无障碍识别能力,教师应将学习素材处理成html、pdf、doc等格式。至于语音(视频)资源的无障碍,在实际设计中教师需对音视频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加工(包括文字描述、旁白解说、手语手势等),这种再加工称为音视频描述,其中手语手势描述需借助于手语翻译器将语音、文字等转换为手语手势,以便与听力障碍者沟通。

教学理念的无障碍主要是让教师牢固树立无障碍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依靠手语、盲文等单一方式实施无障碍教学的瓶颈,形成符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该理念也促使教师创建更加丰富的无障碍数字化校本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成长不断地提供知识储备。

3.定制校本教学资源

校本微课资源建设立足特殊教育学校无障碍教学实际,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际学情等,从公共基础课和各个专业课中间筛选、精制出切合实际应用和发展需要的微课资源,形成专业体系的“生活小百科”。

引用慕课精品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个性特点等,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减少因学生身体和心理等差异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升残疾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

教师使用远程无障碍教学平台,学生借助于客户端的读屏软件、盲文点显器、手语翻译器、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等设备,以在线课堂的形式运用字幕、手势、声音、视频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以满足有视力、听力、肢体残疾等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让残疾人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过程构建的成效分析

1.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存在模式死板、内容枯燥等缺点,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散性和创造性。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以移动学习终端为基础的便携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已开始进入校园。移动学习终端在实时互动、碎片化学习、高效便捷、因材施教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让老师的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且使学生更加自由地开展个性化学习,给课程学习增添了更多活力、动力,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服务水平。

2.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和信息化教学形式形态,敦促教师对教育教学全流程方式方法进行不断实践和持续改进。教师通过即时测评、师生互评、教学反馈等手段,对教学过程和课程效果进行多元评价,再结合不断的反思总结,探索信息化无障碍教学与课程融合的方式方法,推动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3.共享网络数字化资源

借助于资源共享平台,对接丰富多样的精品课程等数字化资源库、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等,移动端、客户端APP学习软件,让师生合理利用碎片化方式随时随地沟通,激发师生学习、互动兴趣,做到教学相长,开拓师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行为习惯。

4.促进教育起点公平

信息化无障碍技术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化,促进教育起点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结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对地球上数以亿计的残疾人来说,信息无障碍是他们可以期许的愿景,也是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无障碍技术与教育的碰撞反应,蕴含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品正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入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在线翻译等技术,不仅能帮助残疾人应用无障碍技术,让他们公平地共享信息,而且能促进信息技术的通用性、人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瞿炜,胡新生.远程教育信息无障碍的实践思考[J].现代电信科技,2008,38(5):34-35.

[2]张茂聪.为无障碍教育而教[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5(6):30-31.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互联网+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