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粮食贸易调控机制研究

2019-09-10胡晗王锐杜敬文

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1期

胡晗 王锐 杜敬文

摘要:2004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年年丰收、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的同时,我国粮食供需仍存在不平衡的状况。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粮食总量紧平衡下的“去库存”“调结构”“降成本”等问题。本文运用ARIMA模型,分别建立粮食需求和供给模型,并预测未来粮食的供求量,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供给量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粮食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粮食供需缺口现象显著。因此,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供需平衡,应推动我国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改革下完善粮食贸易调控机制,促进粮食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粮食供给 粮食需求 粮食贸易 调控机制

Abstract:Chinas grain output achieved a “serial increase”from 2004 to 2015. With the increase of total grain production and imports year by year, Chinas grain imbalance is very serious.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the grain industry is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destocking”, “adjusting”,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and “reducing the cost” under the cost” under the tight balance of quantity.  In this paper, ARIMA model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grain demand and supply models respectively and predict the future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The results shows that Chinas grain supply will continue to grow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grain demand is greater than the supply, and the grain supply gap is significant. In order to guarantee grain security and achieve balance between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we should promote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Chinas grain industry, improve the grain trade regul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supply-side reform,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the supply-side and demand-side of the grain industry.

Key Words:Food supply demand trade regulation mechanisn

近幾年,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部分粮食品种结构过剩的现象十分严重,但粮食产需仍存在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粮食品种供需不平衡和粮食过度进口所导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要求从各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供给领域中的最重要部分,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起决定性作用,但粮食供需矛盾问题和粮食贸易问题严重阻碍了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为促进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粮食供需矛盾问题和粮食贸易贸易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与分析。

一、中国粮食供需现状

(一)粮食供需总量现状

2004年—2015年,中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1624万吨,比2015年减少518万吨,虽出现小幅减产,但仍是我国粮食第二高产年。从生产总量上看,我国粮食产量由2004年的46946.9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61625万吨,但由于人口总量的增加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持续较快增长,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总量也在持续增长,尽管2015年是我国粮食最高产年,但对于64000万吨以上的粮食需求量,仍存在2000万吨以上的粮食供求缺口。

(二)粮食供需结构现状

从粮食主要品种产量变化来看,我国小麦、玉米、稻谷产量在2003年-2016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小麦2003年产量为8648.8万吨,2016年上升到10900万吨,增长率为26.1%;玉米产量从2003年的11616万吨上升到2016年的22500万吨,增长率为93.7%;稻谷由2003年的16065.6万吨上升到19800万吨,增长率为23.2%。在小麦、玉米、稻米产量上升的同时,大豆产量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大豆产量由2003年产1539.3万吨下降到980万吨,减少率为36.3%。自2016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后,我国小麦、玉米、稻谷产量增长趋势有所减缓,同比减少率分别为2.9%、10%、4.9%,大豆产量同比增加8.9%。

从粮食主要品种消费变化来看,我国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消费量从2003年起呈上涨趋势,其中小麦、稻谷增势较缓:小麦消费量由2003年的10896.2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1610万吨,增长率为6.6%;稻谷消费量由2003年的18892.2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9800万吨,增长率为4.8%;玉米、大豆增势较为明显,玉米消费量由2003年的11889.2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21500万吨,增长率为80.8%;大豆消费量由2003年的3324.9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9163万吨,增长率高达175.6%。自2016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我国稻谷消费同比较少0.3%;而小麦、玉米、大豆仍呈增长趋势,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7%、15.5%、2.9%。

二、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粮食贸易是我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促进国内供需平衡有着积极作用。如今中国已成为当前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在粮食贸易市场化背景下,进口量逐年增加,出口量却不断下降,粮食进出口比重和进出口市场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我国粮食进出口量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其粮食进出口贸易量每年都很大。粮食贸易出口量从 2000年的1381.9万吨逐年降低到2016的128.4万吨,但是进口量由2000年的1154.3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1605.2万吨,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粮食进口大国,其进口总量远远超过出口总量。粮食进出口量在2000年至2011年这12年期间具有很大的变化:粮食出口总量2003年达到最大值,2004年又迅速下降,在2004年到2008年期间有一定的升降波动,2008年后粮食出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粮食进口总量2000年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成了粮食净进口国家。

(二)我国粮食进出口结构

中国粮食贸易主要有玉米、小麦、稻谷、大豆四种产品,从出口结构看,我国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品种是稻米,其次是大豆、玉米、小麦。稻米是中国粮食出口中最具优势的品种,其出口比重一直维持在30%以上,直到2012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其出口比重接近28%;小麦出口量近十几年呈下降趋势,但相对于其他粮食品种较为稳定;玉米出口量下降趋势较为显著,并且贸易逆差不断变大;豆类粮食品种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大豆,其出口额占中国粮食出口额的30%,是较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品种,贸易逆差是最显著的。从进口结构看,大豆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粮食品种,其次是玉米和小麦,稻米排最后。大豆进口量在近几年来逐年增加远远超过谷物类粮食进口,占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的80%以上。玉米进口量在近几年迅速增,2016年玉米进口量为316.8万吨,比2015年减少32%,但是比2014年增长22%,其主要原因是生物燃料的兴起,使玉米的需求大量增加,其进口额占粮食进口额的比重持续增加,远超过小麦和稻米。小麦和稻米虽然在粮食进口中所占的比重比大豆和玉米小,但是两者进口量都呈上升趋势,且进口额均占粮食进口总额的3%左右。

三、粮食供需模型

本文根据1970年-2016年我国粮食供需数据,运用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建立我国粮食供给模型和粮食需求模型,对我国粮食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预测,为粮食供求的调控提供依据,帮助实现中国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

(一)ARIMA模型

(二)模型构建和模型检验

1. 数据来源。该模型的样本数据为1970-2016年,采用年度数据,中国粮食产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人均粮食占有量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人口数据来自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所研究的粮食为豆类、谷物和薯类,这三类粮食是《中国统计年鉴》中所列出的主要粮食品种,其中,谷物包括玉米、小麦、稻谷。

2. 粮食供给模型。粮食供给序列S1的平稳性检验。 从图4可以看出,粮食供给序列S1增长的趋势含有时间趋向,采用ADF对序列S1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可以看出,原始粮食供给数据ADF检验的P值为0.8546,检验统计量为-0.625711,大于1%、2%、3%的检验水平下的统计量,序列接受原数据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为非平稳序列。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表1中结果表示一阶差分序列和二阶差分序列均拒绝数据有单位根的假设,因此,粮食供给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

建立最优ARIMA模型。对图5,6中粮食供给序列S1的一阶序列和二阶序列相关图进行分析,图5中一阶粮食供给序列S1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没有拖尾,而图6中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都有拖尾,因此,二阶序列S1可设定为ARMA过程。二阶粮食供给序列S1的偏自相关函数在1-2阶都较显著,从第三阶开始下降很大;自相关函数在1-3阶都很显著,在第3阶至第4阶降为0,对于二阶序列S1可建立ARIMA(2,2,4)、ARIMA(3,2,4)、ARIMA(4,2,4)模型。

ARIMA模型估计。对建立的ARIMA模型进行估计,并对估计结果進行比较,从而选择最优ARIMA模型。ARIMA方程估计采用 LS -LeastSquares(NLS and ARMA),样本采用 1970—2016年数据,估计方程的结果见表2。 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ARIMA(3,2,4)模型更优,对ARIMA(3,2,4)模型进行残差序列相关性检验,图7的LM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两个统计量都拒绝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性的原假设,因此 ARIMA(3,2,4)模型的残差为非白噪声序列。对ARIMA(4,2,4)模型进行残差相关性检验,图8中的LM统计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接受原假设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从残差线图Residual Graph(见图9),也可以判断出残差序列不相关,为白噪音序列,模型有效。残差序列相关性是模型取舍的关键因素,如果出现严重的残差序列相关性,即使其他指标都较好也要拒绝使用该模型。所以,粮食供给的模型为ARIMA(4,2,4)。

粮食供给模型的预测图10中的评级指标显示了此次预测精确度非常高。如Theil系数的取值在0,1之间,等于0表示与真值完全相同,本案中的Theil不等系数为0.012089,表明上文所估计的ARIMA(4,2,4)模型对2012年至2015年粮食供给量S1的预测准确度极高。表3中列示了2012年至2016年粮食供给量S1的真实值、预测值和预测误差,相对误差都控制在5%以内,ARIMA(4,2,4)模型预测的精准度非常高。

4. 人均粮食占有量模型。对我国人均粮食序列S3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差分后得到一阶平稳序列和二阶平稳序列,并分析平稳系列相关图,建立ARIMA(3,2,2)、ARIMA(4,2,2)、ARIMA(5,2,2)模型。分别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估计和相关性检验,并分析比较其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ARIMA(5,2,2)模型较其余两个模型更优。表6中列出了人均粮食占有量ARIMA(5,2,2)的预测结果,粮食供给模型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5,Theil不等系数均在0,1之间,并小于0.05,评价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模型预测精准度较高。因此可通过该模型对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供需状况进行预测。

(三)预测结果及我国粮食供需分析

利用所构建的粮食供需模型,预测得到2018年-2022年未来我国粮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粮食供给量将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比2016年之前缓慢,粮食需求量远远大于粮食供给量,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仍存在供求缺口。

四、我国粮食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进口量、产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

2004年-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国内粮食价格增高,因此较低的国际粮食价格,粮食及粮食替代品进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使进口粮食和农产品在国内十分畅销。进口粮食进入国内市场,国产粮食只能入库,入库的国产粮食只增不减,甚至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过剩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很多国产粮食及其农产品充作无效供给进入国家储备库,因此,我国形成了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二)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失衡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平衡,使得进出口贸易量波动幅度大。其中进口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大豆的进口量逐年增长,达到了我国粮食进口比重的80%以上,大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进口粮食品种,其进口量大大超出了谷物粮食的进口额度;再者,由于生物燃料的爆发式需求,我国玉米的需求量成倍增加,所占粮食进口比重逐年上升;出口结构失衡,则表现出总体上的下滑和贸易逆差的扩大:稻米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优势出口粮食品种,也是我国最具优势的重要出口粮食,但自2012年起始,其出口额连年大幅度下滑,小麦的出口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玉米出口的下降则更为显著,近年来都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

(三)粮食贸易存在逆调控

促进粮食供求平衡、弥补国内粮食缺口是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目的,其主要表现在:国内粮食丰收富裕时,应减少粮食进口数量,增加其出口量;当国内粮食歉收、供不应求时,应增加粮食进口数量,減少出口量,粮食进出口趋势应以粮食供求为依据。但是,从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量、粮食进出口量来看,我国粮食产量常常与粮食进口量呈正向变动、与粮食出口量呈反向变动,导致我国粮食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出现了粮食贸易“逆调节”现象。例如,近几年我国稻谷和玉米连年丰收,产量持续增加,由于国际市场的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价格低廉,其进口量快速增长,并且各种渠道进口的大米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导致国内大米市场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现象。粮食贸易“逆调空”不仅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并且严重影响了国内粮食产业贸易福利。

(四)托市政策遭遇“两板一箱”

我国粮食的政策性收购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托市价格的持续上涨使粮食政策市不断加强,我国粮食市场受粮食生产成本“地板”和粮食价格“天花板”的双重制约,“两板”效应导致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的市场风险和市场主体的经营难度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国内外差价扩大,政府实行保护价不限量收储,并且我国农业补贴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精确度不高,致使“黄箱”政策在农业补贴政策中所占比例高达农业补贴总量的70%,农业补贴已接近“黄箱”上限。目前我国粮食政策性收购的现状是:国家实施粮食收储政策的成本越来越大,粮食价格补贴空间却十分有限。

(五)利用国际调控的空间有限

我国每年的粮食消费量十分庞大,大约是全球可供贸易粮食的两倍。2015年我国粮食自给率约为93.63%,而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为39%左右,如果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下降到39%,粮食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即使国际市场粮食全部供应我国也无法弥补其缺口。虽然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低,但是粮食供应渠道却十分稳定,这是因为日本在海外设有自己投资的农场,而在我国却很难实现。因此,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控的空间有限,必需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粮食的基本自给。

五、供给侧改革下我国粮食贸易调控策略

增长过快的进口量、不断扩大的国内外粮食价格差异和有限的国际贸易市场调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进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我国粮食贸易现状,充分发挥粮食贸易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早日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一)采取适宜的粮食进出口措施

完善粮食进出口结构,促进粮食供求平衡,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进程,首先要分别从进口与出口两个层面采取适宜措施改善我国粮食进出口现状。在粮食进口方面,加强对粮食进口贸易的宏观调控,避免短暂性大量采购推动国际价格上涨,我们要根据各年的粮食供求状况灵活调整并合理安排进口规模和节奏,充分利用期货交易锁定价格风险,分期、分批进入国际市场;其次要完善我国粮食进口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进口粮食的主动权,管控粮食进口渠道,降低进口粮食成本,以增强国内粮食安全。在粮食出口方面,要采取适宜的粮食出口措施,为粮食出口创造条件,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粮食出口品种的多元化,建立粮食出口贸易信息体系,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增强粮食出口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实现粮食出口的安全与“去库存”的目标。

(二)提高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制度等方面,首先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对广大农民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和科技素养,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不合理用量,使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等各个环节中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进一步提升;其次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我国现有的土地配置已经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过度耕作和大片土地撂荒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的有效供给,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快土地确权,将土地与气候、资源等其他要素有机结合,提高土地流转效能和土地利用率。再者我国粮食获得成本属于“双高”水平,即粮食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一直以来都非常高,只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是不够的,同时也要提高我国粮食储运物流体系的建设,使出口粮食和国内省际粮食运输能准确、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最后要创新各项管理制度,由于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利用率极低,导致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虽然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但在质量、规模等方面不能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因此,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创新,还要加大推广和应用。粮食价格是影响粮食贸易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粮食出口的价格机制,不仅实现了科学的优化配置,还能增加我国的粮食出口量,达到提高粮食国际竞争力和去库存的双重目的。

(三)充分发挥粮食贸易的战略作用

在粮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贸易需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从不同粮食品种间的差异来防范粮食进口风险。不仅要避免粮食进口增长过快,同时要适度进口弥补国内粮食品种的供给不足。为避免粮食过度进口,政府需要采用粮食收购价格和粮食储备价格调整国内市场,利用特殊保障机制、反倾销等措施,启用临时关税来防止外部冲击,完善期货市场,掌握粮食进口话语权。粮食贸易有利于粮食供求的总量平衡,针对粮食品种的不同供需状况,可以制定不同的进口策略,例如:大米和小麦作为口粮,应提高其竞争力,减少国内外价格差异,保障口粮的安全和自给率;对于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应完善其加工产业布局,保障产业安全,提高国际市场调控水平,当国际价格下降时,增加其进口数量,充实国内储备,填补产需缺口。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粮食进口配额为上线,适度进口主要粮食品种,促进国内粮食产业升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四)发挥大国优势与合理控制粮价

我国地域辽阔,粮食种植面积广,地域性差异较大,粮食生产背景不同,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的小农户经营使得粮食市场的差异明显,这使得我国政府很难统一地协调国内粮食期货市场,然而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其也遵循着周期性规律,因此,把握粮食产出与销售的内在规律,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规模适度、覆盖面广的期货市场势在必行,从而有效预警我国粮食生产。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首先要求我们建立起健全有力的期货市场并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必须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加强市场功能,提高国内期货市场对全球粮价波动的敏感度。另外,合理控制粮价,稳定粮食价格,加大国家对粮食价格的管控力度是粮食进出口策略的重要举措。控制粮食价格波动的核心是控制基础性粮食品种的价格,要确保国家粮食品种结构合理性,国家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有机分配基础性粮食种植,并在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跟进配套设施,多研发附加高科技值的粮食生产品种。同时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经济作物要加大防范力度,确保大范围的市场价格波动的稳定,其次也要严格控制国际市场的转基因粮食,以避免其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

(五)创新农业支持政策

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要弥补市场机制失灵,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和创新农业支持政策。首先是利用好WTO規则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WTO设置了黄、绿、蓝三箱政策,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已接近“黄箱”上限,这就需要扩宽“绿箱”支持政策的范围,适度调整粮食补贴对象、方式和范围,根据各地方气候、地形、耕作方式的不同制定不同等级得补贴标准,充分利用“绿箱”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国家的政策补贴。再者是要加快改进当下的补贴措施,找准重要粮食品种生产和政府补贴的确切结合点,使二者紧密挂钩,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增进效能,确保粮食补贴体系更加精准及时。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产粮大户的补贴和奖励力度,提高供给侧产粮积极性。

参考文献:

[1]Brown L R.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 up call for small planet[M].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95.

[2]Xinye Lv. Review of mid- and long-term predictions of China's grain security[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3,5(4).

[3]Kanichiro Matsumura. Demand and Supply Structure for Food in Asia[J]. Sustainability,2011,3(2).

[4]孙致陆,李先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生产现状及前景[J].世界农业,2015(12):253+1-8.

[5]武拉平.中国粮食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特征、原因和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01):28-34.

[6]王海燕,刘鲁,杨方廷,麻珺. 基于SD的粮食预测和政策仿真模型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09,21(10):3079-3083.

[7]张玉梅,李志强,李哲敏,许世卫. 基于CEMM模型的中国粮食及其主要品种的需求预测[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02):40-45.

[8]胡小平,郭晓慧. 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2010(06):4-15.

[9]王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粮食进口优化研究[J].农村经济,2017(10):68-73.

[10]张博,黄璇,任宛竹.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现实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06):6-8.

[11]余志刚,王亚.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际粮食贸易形势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 世界农业,2017(08):4-9.

[12]Yu Zhu.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od security: conceptual discussion, WTO and the case of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6,8(3).

[13]Taylor R D,Koo W W.Expected Changes in China's Grain and Oilseed Indus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S.and World Agriculture[J]. Agribusiness & Applied Economics Report, 2009(3).

[14]D.Gale Johnson. The WTO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11(4).

[15]Felicia Wu,Hasan Guclu. Global Maize Trade and Food Security: Implications from a Social Network Model[J]. Risk Analysis,2013,33(12).

[16]李艳君. 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J]. 国际经济合作,2012(03):78-80.

[17]韩昕儒.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D].中国农业大学,2016.

[18]何树全,高旻.国内外粮价对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影响——兼论我国粮食贸易的“大国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4(03).

[19]毛学峰,刘靖,朱信凯. 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J]. 管理世界,2015,(03):76-85.

[20]陈艳红,胡胜德,申倩.基于ARIMA模型的中国粮食供求平衡及预测[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05):230-233.

[21]蒋辉,张康洁.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前形势与政策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2016,37(10):8-17.

[22]王大为,蒋和平.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 经济学家,2017(06):78-87.

[23]高洁. 论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的关系[J]. 农业经济,2014(06):114-115.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