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2019-09-10赵欢
赵欢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2013提出的世界区域合作战略,中国作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是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创立的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资本输出模式,它促成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再分工,对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建立起到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 “一带一路”政治经济学新时代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思路,“一带一路”成为我国对外重大的发展战略。中国作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自身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沿线其他国家,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以建立更加平衡的全球经济新格局。
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和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是受到世界经济政治环境的驱使。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普遍低迷的现象,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如2010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是2.3%,而到了2016年下降到1.7%;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新兴的经济实体从理论上来说经济应该保持快速或者平稳的增长势头,但近年来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不尽乐观,比如2010年其经济增长速度为7.5%,到了2016年降到4.3%。在世界政治格局方面,全球政治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
面对低迷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逐渐变化的世界格局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倡议。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2018年这五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沿线国家增至65个,得到了全球约100多个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支持,甚至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的一些重要的议题和决议方案被深入研究,逐渐纳人其建设内容中。
二、“一带一路”战略创新和发展的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一)“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物质生产不断丰富、生产力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现存生产关系已不能满足现有生产力的需求,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的产生,生产关系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促成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作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通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其生产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7年,中国GDP总量为827122亿元,人均GDP为9481.881美元,实现较大增长。在外汇资产方面日益过剩: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为1655.74亿美元。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值已经达到38430.18亿美元;近几年在各种对外经济政策下,我国外汇储备有所减少,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产能也出现过剩的形势,抑制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方面。在而技术上,中国在各个领域也具备了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需要生产关系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丰富的人口资源、充沛的石化能源,正好与我国的发展形成资金、技术和能源的互补,合作前景更加广阔。实行“一带一路”战略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对国际生产关系调整的有效举措。
(二)“一带一路”战略创立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资本输出模式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其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获取剩余价值。在国际关系上,无论是早期的殖民经济,还是现在的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剩余价值和实现资本积累的手段。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垄断,在国际间通过不平等交换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形成国际间不平等的生产交换关系。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建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在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大环境下,以平等交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目的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合作,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既适用于国内生产,也同样体现在国际生产、交换、合作中,其目的是建立合作共赢的新资本输出模式,特点如下:一是“一带一路”的战略合作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二是“一带一路”的战略合作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商业准则。三是“一带一路”的战略重在经济援助,无附属政治条件约束。因此,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与资本主义获取最大剩余价值和资本无限积累的对外经济模式不同,是一种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新资本输出模式。
(三)“一带一路”战略促成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再分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社会财富创造的决定因素方面,劳动时间和劳动量耗费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而其运用的动因力量,即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效用会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赖自身发达的生产力和对技术、知识、人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资源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压榨,制造极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模式。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不同于传统的资本输出。一是“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提升沿线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我国的人才输出、人才培训、设备提供、技术输出等,使沿线国家逐渐提高了生产要素占有优势,提升其国际分工的竞争能力。二是“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创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中国的单项对外发展战略,而是为沿线国创建互联互通的合作环境,致力于区域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差,相互往来和合作环境差,通过通路、通航工程建设,为各国见互通有无、经贸合作创造条件,在相互合作中实现国际资源的共享和再分工。
(四)“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秩序的建立
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大国关系正进行深度调整,区域性经济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如美国主导的亚洲轴心战略和TPP协议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侵蚀力度从未减弱,而经济因素在政治格局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沿线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建立新的稳定的经济圈,且这个经济圈涵盖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且辐射到非洲部分地区,形成世界经济新的格局形式。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抵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侵蚀和政治胁迫,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发展。
总之,中国对“一带一路”延线国家的投资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是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创立的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资本输出模式,它促成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再分工,对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建立起到了巨大作用。